“40年,我們建成了一個美麗鄉村。”大沃口村支書胡新賢介紹,大沃口村是新安江移民村,1961年6月,由原淳安縣進賢鄉河坑村和育村遷至龍游后合并而成。全村184戶、518人,有3個自然村,山林1200畝,農田361畝。
“移民村資源匱乏,以前日子過得相當艱苦。”上世紀六十年代,胡新賢一家八口人擠在兩間低矮的泥墻房里,由于家中正勞力少,生產隊分的稻谷少,一家人經常吃不飽。
“幸虧我父親能干,他是個木匠,分田到戶后成立了一個建筑隊,替農戶建房賺到錢,家中條件就好起來了。”胡新賢回憶,他大哥成家,父親把老房子分給大哥,帶著二哥、胡新賢,另外造了5間泥瓦房。到了1989年,他們把泥瓦房拆了,新建了一幢5間的三層樓房。
胡新賢是1966年出生的,18歲開始搞建筑施工,一直做到36歲。“26歲到36歲,這10年我組建了一支建筑隊承包工程,每年收入有十幾萬元,生活條件就更好了。不僅吃得飽,還講究吃好。”
大沃口村的村民大多姓徐。“剛移民到這里的時候,我的爺爺奶奶住在當地農戶家里,等到低矮的泥墻房建成才搬進自己家。”56歲的村民主任徐三興告訴記者,小時候,家里條件差,生活艱辛,一家人在泥墻房住了27年。
“改革開放后,村民收入高了,生活條件也變好了。”徐三興學會了泥工活,從20歲外出做泥工,一直干到33歲。有了收入,到1989年,他建起一幢4間的二層樓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徐三興當了17年村民主任。“以前,干部主要抓計劃生育、叫農戶交農業稅。”徐三興說,后來國家不僅免除了農業稅,種糧還有補貼,真正減輕了農民負擔。
“40年,村莊變美了,村民過上了甜美幸福的日子,與以前比是天壤之別。”一旁的村干部徐培榮告訴記者,移民時,他才8歲。讀初三時,他父親生病,當班長的徐培榮雖然成績優秀,卻因為家貧只好放棄了學業。“我到生產隊干活,先是拿3分工分,等熟練掌握了耕田、種稻的技術,才拿8分、10分的工分。”改革開放后,徐培榮勤勞致富,于1995年拆了破舊的泥墻房建了幢三層樓房。如今,他兒子大學畢業在杭州上班,月收入近2萬元。
徐培榮當了30年的村干部,對村莊的變化最有體會。先前的大沃口村破敗臟亂,讓不少人“聞”而卻步。“曾經有18年未發展黨員,村黨支部渙散,是個后進村。”徐培榮說,到了2002年,胡新賢當選村支書后,才漸漸變好、變先進了。多年來,胡新賢以黨建促發展,做通老干部、老黨員工作,吸收有志青年加入,摒棄移民前的老村莊觀念,形成現有大沃口村集體觀念,提升凝聚力。
大沃口村共有3個水塘,其中2個分別在兩個自然村中央,因為無人管理,水塘變成了垃圾塘,臭氣沖天。2014年,胡新賢帶領村“兩委”干部爭取上級扶持,完成了水塘整治、路面硬化等一系列村莊美化工程。先后清運垃圾8噸多,配置12個垃圾投放點,發放344個垃圾桶,近萬個清潔垃圾袋……道路硬化、河塘整治,居家養老工程、休閑廣場和文化禮堂等樣樣建起來,大沃口真正成了美麗鄉村。
“現在,我兒子回家,轎車直接開到家門口,出行十分方便。”徐培榮說,村民變富裕了,村莊變美了,村里還拿到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市級文明村、省十佳移民村等榮譽稱號。
挖掘移民文化與生態資源,謀取新發展。記者看到,昔日一個破舊倉庫,已經改建成民俗展示館,里面展示著大沃口村人祖輩留下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民俗文化遺產。胡新賢告訴記者,下一步,村里還打算挖掘村里的溫泉、礦石等資源,將其與移民風俗、移民飲食文化結合,發展鄉村文化旅游,讓村民吃上生態飯。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