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酸有股農藥味、三甲胺是一股咸魚味、重油的氣味一聞就感覺“油膩膩”……參加了4次夜巡,嘉興港區居民朱武奎已經對這些工業廢氣的氣味非常熟悉。
朱武奎是乍浦鎮長豐社區黨委書記,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一名嘉興港區“民間聞臭師”。2017年,嘉興港區組建了以機關干部、村鎮居民為代表的“民間聞臭師”隊伍,為廢氣治理獻上“最佳助攻”。
港區“聞臭師”日落而作,穿上志愿者馬甲,戴上安全帽,跟隨港區環保局工作人員在夜間穿梭于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對整個園區進行全路段巡查“聞臭”。一旦發現異味,他們可隨時進入企業進行檢查,用“鼻子”監督企業,為港區環保獻計獻策。
“現在廢氣治理到不到位,由我們老百姓的鼻子說了算,這是我們公眾參與度進一步提升的體現,也展現了港區政府對廢氣治理的決心和信心。夜巡活動我要一直參加下去。”朱武奎說,一次次夜巡,讓他對化工園區的認識也在改變,從感官上來說,港區空氣質量有了很好的提升,刺鼻的異味很久沒有聞到了。
“化工園區惡臭異味往往是多組分、低濃度、低沸點的各種氣體物質的混合物,在監測方法、擴散規律、控制技術選擇方面不同于常規大氣污染,對惡臭污染的判斷,必須靠人的感覺。”嘉興港區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檢測儀器可以辨別揮發性有機物數值的高低,而“民間聞臭師”則判斷氣味對人體的感官是否舒適。國標民標共用,能夠及時發現廢氣污染物的源頭。
向公眾開放、引入民間監督機制,這是近年來嘉興港區廢氣治理工作的一大舉措。自2013年起,港區化工園區所有企業統一對公眾開放,在環保局統一組織和安全培訓下,堅持引導公眾走進企業,參與監督檢查,至今已開展36期,公眾走進園區2000余人;去年以來,“民間聞臭師”隊伍已夜查企業50余次,參與人數達400余人。深層次開放、深層次參與、深層次互動,形成了政府、企業、民眾三方互動融合局面。
化工行業是嘉興港區的支柱產業,2017年,嘉興港區化工板塊共實現工業總產值470.51億元,占港區工業比重78.4%,占全市工業比重5.4%;共實現利稅47.08億元,占港區比重73.5%,占全市比重5.6%。產業集聚促進區域經濟騰飛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環保壓力。一直以來,嘉興港區都是我市廢氣治理的重點區域。
近年來,嘉興港區始終堅持“空氣質量是否改善,要以老百姓的鼻子為標準”,全力推進工業廢氣治理工作,把清新空氣還給老百姓。今年上半年,嘉興港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3.8%,位列嘉興全市第二。
據了解,為了加強企業自治和共治,嘉興港區組建了“大氣污染防治聯盟”,化工園區36家企業積極加入,通過聯盟組織自查自糾活動,自我加壓,積極參與廢氣治理。港區還引入第三方力量,委托省環科院作為第三方力量入駐港區,對現有環保部門技術服務和執法力量不足進行有效補充,加強對重污染高風險行業現場服務和監管。
走進中國化工新材料(嘉興)園區,每家企業的門口都架起了電子顯示屏,屏幕上滾動播放著廠區內污染物的實時排放情況。周邊居民一目了然,心里自然踏實了許多。據了解,目前嘉興港區已經實現化工企業LDAR技術全覆蓋,監測數據實現全公開,35萬個監測點位覆蓋了港區所有企業,涉及企業安全、污水排放、VOCs在線監控數據都在顯示屏上統一公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嘉興港區大力實施智慧環保建設,投入4345.8萬元委托航天集團實施智慧環保建設,建成可通過大數據集成,實現VOCs污染因子溯源、園區監測預警、企業風險管控、園區環保動態監管等一體化功能的智慧環保管理系統,目前一期已投入試運行,已有10家企業完成在線監測設備安裝并與港區環保局管理平臺聯網。
“通過自治、共治、他治、民治、智治‘五治聯手’,提升嘉興港區的‘氣質’,打贏‘藍天保衛戰’。”嘉興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嘉興港區將不斷創新完善公眾開放日活動,充分利用“民間聞臭師”隊伍,國標、“鼻標”共用,堅決以人民群眾滿意為評價標準,加強監管,形成政府、企業、專家、群眾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結合港區化工園區的智慧園區、生態園區創建工作,確保空氣環境質量持續不斷好轉,全力守護“港區藍”。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