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城之尾、鄉之首”,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牢牢抓住這個戰略節點。
自啟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以來,嘉興堅持精致規劃、精致建設、精致管理,已有29個小城鎮順利完成整治任務并通過省級考核驗收,其中8個小城鎮成為省級樣板鎮。今年,我市進一步加強規劃引領,加快建設進度,創新長效管理,強化督導考核,各項工作高標準推進,又有14個小城鎮基本完成整治任務并申報年中省級考核驗收,為實現年度計劃奠定基礎。
市整治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我市一個個小城鎮正在形成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今年是全市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的決戰決勝之年,我市將繼續抓好“精致”、“創新”、“長效”、“全域”等關鍵詞,著力打造更有記憶、韻味和品質的小城鎮,助力打造全域美麗嘉興。
高標推進
整治成效走在全省前列
2017年,海寧市袁花鎮順利通過省級考核驗收。今年,該鎮又重點圍繞原鄉政府所在地談橋集鎮,縱深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因地制宜制定總投資5432萬元的28個整治項目,力爭實現“美而優”、“特而強”。如今走進談橋,坡屋面、白粉墻、回字紋、雕花窗、龍頭閣、褐底招十八字口訣打造的“新中式”風貌不僅與袁花鎮一脈相承,而且彰顯了當地的金庸武俠色彩和名人文化。
行走在街巷,目之所及都干凈有序,花海、云寶、巧克力等當地特色元素也巧妙地融入了小鎮形象和居民生活,與當地打造旅游小鎮的品位相得益彰……“這次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我們以4A級景區的標準要求自己,就是要把大云建設得美美的。”嘉善縣大云鎮黨委書記陸蕓說。2017年,大云鎮3.6平方公里的城鎮區域被劃為整治范圍,并邀請了規劃度假區的設計團隊原班人馬,將大云國際旅游度假區的設計元素嵌入整治之中。
一座小城鎮的氣質,往往深蓄在文化基因中,并借由總體風貌、街道肌理、歷史建筑、文化景觀等散發出來,凝結出獨有的風情。秀洲區王江涇鎮在整治中依托蘇嘉鐵路王江涇站遺址,設計改建了碉堡鐵路主題公園,并引入“城市客廳”理念,喚起了王江涇人民與蘇嘉鐵路的情感記憶;王店鎮也在整治中對原有蘇式糧倉建筑進行翻新修繕,打造城市客廳,多維度展示王店歷史沿革、名人名勝、非物質文化遺產、城鎮規劃藍圖……
這些都是我市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顯著成效的縮影。據統計,到2018年6月底,我市70個小城鎮全面完成規劃編制和備案工作,其中10個小城鎮的整治規劃方案獲評省級優秀。2368個整治項目中,有1790個方案設計已編制完成,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已開工2362個,開工率達99.75%,已完成計劃投資147.3億元,投資完成率達94.49%。項目建設形象進度居全省前列。在專項行動上,我市已累計完成“道亂占”問題點位整治7730個,建成道路視頻監控點位3493個、數字警務室38個,完成“上改下”659.42公里、架空線梳理1051.66公里、入戶線整治98214戶,整治提升“低散弱”問題企業(作坊)7276家,主要任務指標完成情況也在全省名列前茅。
70個小城鎮改造道路214條,打通“斷頭路”56條,新建停車場282個,新增停車位33699個,新建公園84個,新增綠道167.38公里,新建改建農貿市場77個、公共廁所661座……“我們整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獲得感。”我市積極推進的“十類民生項目”使小城鎮功能不斷提升,也讓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真正成為一項“民心工程”,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據悉,我市70個小城鎮累計拆出和騰退土地18400畝,平均每個鎮263畝,在拆后土地開發利用中,45%都用于市政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著眼長遠
打造“撤不走的整治辦”
啟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之初,很多小城鎮反映出整治任務重、時間緊、涵蓋內容廣、專業要求高、技術力量弱等實際困難。2017年2月,秀洲區首創駐鎮規劃師制度,并在全省得到推廣。今年,秀洲區再次創新探索,建立起了“三師聯動”的長效管理模式,除了17名駐鎮規劃師,還選聘了9名駐鎮文化策劃師及6名駐鎮養護師。他們將進一步提升小城鎮文化內涵,鞏固和提升整治成果。
“推進環境整治,我認為首先就要解決停車難問題。”“最近街道在建小停車場,我認為選址很合理,希望接下來管理也跟上。”……最近,平湖市曹橋街道的“善治家——一站三會”聯合之家微信群格外熱鬧,圍繞著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大家積極建言獻策。作為我市第一批“三治”建設試點鎮(街道),該街道著力打造“善治家——一站三會”聯合之家自治品牌,有效改變了環境整治過程中“政府做、群眾看”及“各掃自家門前雪”的現象。
不久前,桐鄉市濮院鎮南緯西路上的115戶商戶代表主動向鎮里提出他們自發討論形成的整治方案,每戶商戶還自發出資1.3萬元用于整治。為了確保整治規范到位,濮院鎮各部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自治為根本、法治為保障、德治為基礎,運用“三治融合”推進南緯路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三治融合”的小城鎮現代治理體系建設,正成為我市創新長效管理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常態長效,不斷創新城鎮管理機制。”這是我市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一直堅持的理念。從駐鎮規劃師全省推廣,到秀洲區探索“三師聯動”、桐鄉推出“烏鎮管家”,再到全市城鎮道路、河道實現“路(街)長制”“河(湖)長制”全覆蓋,“弄堂長制”“商戶聯盟”等加速推廣……各類創新模式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目前,我市正在研究制定加強“三治融合”的小城鎮現代治理體系建設、加強小城鎮風貌管控機制建設、加強小城鎮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建設、加強小城鎮序化管理機制建設、加強小城鎮強弱電管線建設管理等5個指導意見,努力打造“撤不走的整治辦”。同時,各地持續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數字城管、智慧停車場、智安小區、智能井蓋等科技手段加快應用,小城鎮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小城鎮品質的提升離不開產業的興旺,否則小城鎮就會淪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整治過程中,我市各小城鎮十分注重將環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積極培育特色產業,產鎮融合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如嘉善縣干窯鎮在整治中,實現從“破爛”到“美好”,該鎮騰退“低散弱”企業800多家,騰出土地1000多畝。如今,利用拆后土地建成了現代農業科技孵化園,并通過村村“飛地抱團”建成“兩創中心”,引進機器人產業項目15個,打造了一個機器人小鎮。記者了解到,在拆后土地開發利用中,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達34%。目前,70個小城鎮已建成小微企業園12家、標準廠房45.19萬平方米。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