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坑村。 (余建文 攝)
棲霞坑村位于奉化溪口鎮西北筠溪源頭。沿著亭下湖邊的滸溪線支線直行10余里,一路上山巒疊翠,鳥鳴啾啾。待看到前方有座白色的虹橋,忙拐入側邊小路,再蜿蜒前行數里。這時,潺潺水聲傳入耳際,眼前豁然開朗,一處寧靜的村莊從山坳中閃現出來。
鳳棲之地桃花坑
地處雪竇山徐鳧巖下的棲霞坑村,每個造訪者無不為它的美而怦然心動。
白練般的筠溪從村莊中心流過,兩岸青山巍然,青磚黛瓦的傳統農居依水而建,錯落有致。溪邊一條碎石鋪就的古道貫穿全村,可沿山盤繞而上,從村口到南盤嶺出口,足有5公里之長,是舊時連通余姚、嵊州的交通要道。長壽橋、彌勒橋等古橋跨溪而筑,其中村中心的長安橋為清代木結構廊橋,與兩株大樟樹靜靜相伴,近300年來未變模樣。
棲霞坑的美是渾然天成的。沿村道伴溪而行,周遭出奇安靜。氣勢不凡的古廟、祠堂,滄桑斑駁的民宅一一躍入眼簾,偶有農人從山道拾級而下,仿佛步入了一條穿越百年的時空隧道。村黨支部書記王國龍說,村莊冬暖夏涼,空氣清新,溪水可以直接飲用。村民以王姓居多,祖先從嵊縣經敏坑、巖坑遷入聚居,已有500余年。追溯歷史,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后裔。村中建有王氏宗祠,還有一座建于清順治年間的顯應廟,為全村王、周、何、孫四姓的宗廟,面積約800平方米。
古時,棲霞坑村曾稱桃花坑,而因為美麗,又名鳳棲村,譽為鳳凰棲息之地。棲霞坑的美,不僅在于它的自然風光和原汁原味的田園氣息,還因為它是“唐詩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1000多年前,唐代眾多詩人墨客從紹興會稽山出發,溯剡溪經嵊州、新昌、奉化、寧海至天臺山一帶,留下大量詩歌佳作。其中,唐代大詩人陸龜蒙、皮日休的《四明山九題詩》等作品中就有對棲霞坑村的贊美。
生態發展拓新路
棲霞坑村現有村民260余戶,不到700人。因為地處偏僻,耕地少,村民多以種植花木為生,經濟不富裕。村中的青壯年大多到奉化、寧波務工經商,平時村中常住的也就200余人。
純美的棲霞坑村如一塊璞玉,靜臥山坳數百年。如今,這個“桃花源”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賞識和喜愛。2014年,村莊被評為市級歷史文化古村,政府部門出資對潤莊等閶門進行修繕保護。這幾年,在結對共建單位的幫助下,村里相繼實施環境整治工程和基礎設施改造,所有綜合管線入地,并對民居進行外立面改造,保持古樸干凈的浙派風格。王國龍說,棲霞坑古道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古道之后,村莊頓時“火了”,秋天時游客最多一天達2000人。現在,開發旅游,發展“美麗經濟”成為村莊的新方向,鼓勵村民在家門口創業增收。
長安廊橋邊原本有所小學,荒廢多年。村里通過公開招標,引入民間資本建起“棲霞山居”高端民宿。民宿有12間客房,盡管平均房價超千元,生意火爆。店長小唐說,客人多來自上海、寧波兩地,頭一年營業額約200萬元,“村莊人少、景美,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特別受城市人追捧。”
王國龍書記介紹,村里另一處油竹坪也風景獨秀,正在考慮新建民宿。前一階段,全村排查出30多戶人家,有條件改造為農家客棧。村里投資了約200萬元,改造旅游標識和相關設施,并新建了一個小公園。同時,村里也看到在開發旅游上自身存在的地方狹小、接待能力有限等先天不足,“我們追求的是‘小而美’,保持原生態特色。首先要把祖先的遺產保護好,把青山綠水養護好,這筆美麗財富才能一代代傳下去。”王國龍這樣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