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排洪渠臨時凈水站
生活污水“變身”成為無味透亮的清水
做好頂層設計、筑牢生態本底、把握時序要求、優化水網格局……在描繪“水潤天府”勝景的水生態畫卷中,成都以錦江水生態治理為引擎,探索出一條具有成都特色的治水新路徑。
只要一錘接著一錘敲,必然大有成效。截至5月31日,成都已全面完成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截污、清淤等工作,基本實現無污水下河的目標。那么,截污是否到位?清淤成效是否顯著?27日,記者走進錦江水生態治理工作的現場進行了探訪。
現場直擊
交大排洪渠臨時凈水站投入試運行
每日可處理超過一個錦城湖的污水量
水泵抽取社區生活污水,管網運輸污水到河對岸的臨時凈水站,經過多道污水處理工藝后,達標的清水源源不斷排入臨近的府河中……在交大排洪渠臨時凈水站,每天都有15000立方米的黑臭渾濁生活污水“變身”成為了無味透亮的清水,按照錦城湖133萬立方米的容積來算,該凈水站能將超過一個錦城湖的污水處理為達標清水。而這正是錦江水生態治理截污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
為何會在府河沿岸設立臨時凈水站?“因為交大排洪渠周邊市政污水管網輸送能力不足,造成了區域管網帶壓,導致每天約150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通過雨污聯通管排入交大排洪渠,最終排至府河,影響府河水質。”站在截污閘閥旁,金牛區統籌城鄉和水務局工作人員楊文波告訴記者,為解決生活污水溢流下河的問題,采取在交大排洪渠匯入府河前修建截污閘閥,將污水通過管網輸送至府河對岸,采用33套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進行處理。
臨時凈水站是何時建好的,將使用多長時間?“5月31日的時候已經投入試運行,目前處理后出水水質主要指標已經達到排放標準。”該項目運營方工作人員康傲桀告訴記者,三個月內,該凈水站將正式投入運營,預計使用兩年。
楊文波表示,一環壓力管網修建好后,通過提升泵站將污水泵入壓力管網輸送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臨時處理設施撤離,原場地恢復至原貌,“實施期間建設除臭系統、降噪設施等,避免二次污染。”
縱觀全局
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已完成484個下河排水口截污治理
據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已全面完成下河排水口排污治理,基本完成黑臭水體治理,全面完成非工程治理措施,全面完成流域清淤,全面完成5個重點區域污水應急處理措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加快推進。
據介紹,目前,我市已完成前期已查明的錦江干流和重要支流484個存在排污的下河排水口截污治理,其中,474個已通過現場查驗,10個排水口被水淹沒暫未現場驗收。對60個新發現存在排污的下河排水口同步完成截污治理。
按時完成已查明的錦江流域114段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其中,四環內城市建成區47段黑臭水體已完成治理措施,實現“初見成效”目標;四環外67段黑臭水體基本完成截污和清淤工程措施。規范整治水污染防治企業8家、“散亂污”企業266家、洗車場149家、餐飲店138家、農貿市場48家、農家樂120家。計劃清運流域內河道淤積物88萬立方米,實際完成河道清淤305.7公里,清運量97.89萬立方米。其中,成都高新區、武侯區、溫江區、都江堰市超額完成清淤任務。
郫都區安靖片區、金牛區交大排洪渠片區、武侯區紅九方溝片區、成都高新區中和片區、成都天府新區華陽片區5個重點區域共清淤5.87萬立方米,治理排污口126處,建設污水管道14.6公里,建成并投用臨時污水處理站6處、處理能力3.7萬噸/日,建成并投用1座規模0.5萬噸/日提升泵站、1座規模0.5萬噸/日智能分流井。5個區域基本實現污水不下河。
此外,還完成16條道路病害管網治理,新建改造污水管網11.31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1.99萬噸/日,提標升級改造污水處理設施8萬噸/日,中心城區完成雨污分流改造項目79個。開工建設成都市第八凈水廠再生水利用項目(20萬噸/日),預計2018年底前完工。完成農村集中居住區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104處。
評測效果
開展多部門聯合督查驗收
完善錦江水資源調度方案
如何評測效果?“我們委托技術單位開展截污清淤等工作效果測評。” 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開展多部門聯合督查驗收,督促整改新發現問題。實施聯動執法,依法打擊非法排污行為,防治反彈排污、新增排污。督促基層河長強化日常巡河,動員市民參與監督,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鞏固治理成效。
同時,深化治理措施,督促指導相關區(市)和成都文旅集團,加快推進閘壩改造、堤岸整治、干管建設等治理項目前期工作,確保年底前開工一批項目。大力實施污水處理廠建設及擴能提標改造、污水管網建設及病害整治、老舊院落雨污分流等工作,加快實施一環路污水管網改造等重點項目,不斷提高全市污水收集處理率,讓錦江凈起來、美起來、亮起來,做靚“夜游錦江”休閑旅游新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將強化智慧水務建設,完善錦江水資源精細調度方案,加快錦江流域水質水量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健全下河排污口運行監督性監測,推廣運用河長制管理信息系統APP平臺,為水環境精準治理與精細化管理提供科學支撐。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