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錢祎 區委報道組 周薇薇)“你好,吃飯嗎?可以點半份菜哦,這樣就不會吃不完浪費了。”世界杯期間的夜晚,比賽進行得如火如荼,黃巖街頭的餐館里也忙得不可開交。100多家餐飲店組成“半份菜聯盟”,在顧客點餐時總會暖心地提醒一句“吃多少點多少”,餐桌上還放著“你光盤我打折”的號召。雖然每天用餐量龐大,但浪費現象卻比以往有明顯減少。
擁抱綠色生活方式,從日常點滴開始。近日,黃巖從群眾身邊小事入手,提出“出門五件事”的概念,廣泛開展“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公益節能”“關愛自然”5項全民行動,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強烈意識,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社會新風尚。在這個過程中,黃巖每名公民都沒有置身事外、袖手旁觀,他們從自己做起,從每件小事做起,養成綠色生活的日常行為和習慣。
大街小巷提倡節約適度
在黃巖青年西路塔院頭路口的凱福西餅烘焙店,一臺特制的“愛心冰箱”醒目地放在門口,吸引了不少人。
“我可以拿個面包嗎?”6月22日下午4時,環衛工張大姐走進店內想乘會兒涼,看到冰箱門上的“愛心共享”字樣,好奇地問。
“當然可以,每人拿一份。”店長胡春梅迎上去,幫張大姐拉開冰箱門,“我們賣不完的面包和蛋糕,每天都會放在這里,你們可以免費拿,但不要浪費了。”
最近,黃巖數十家烘焙店的店員,都會在每天早上和下午,往冰箱里放置食物。胡春梅說,以前店里每天撤柜時,一些面包、蛋糕都還在保質期內,丟掉十分可惜,就想到要送給有需要的人。“愛心冰箱”既避免了食物浪費,又傳遞了社會關懷,成為當地的一道溫暖風景。
“一件小事,反映的是社會的大變化。”黃巖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嚴鋼說,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綠色生活方式、綠色消費文化等逐漸內化為百姓的普遍自覺。在看到群眾生活方式的變化后,當地政府想到要把這些“小事”進行梳理、總結和提升,便有了“出門五件事”這個十分“接地氣”的名字,“就是老百姓走出家門口最常做的五件‘小事’,我們經過討論和征求群眾意見,最終確定為‘光盤行動’‘垃圾分類’‘綠色出行’‘公益節能’和‘關愛自然’,這些已經包含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提出至今,“出門五件事”已成為黃巖的一項全民行動。除了“愛心冰箱”,街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愛心小屋”“愛心書亭”等,從提供富余食物到舊衣物、舊書籍等,全民節約的氛圍日益濃厚。節約適度的風潮,不僅牽動了整個社會,還吹進了校園,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北城街道王林小學的學生們,常常把“吃飯要吃干凈”掛在嘴邊。自學校開展“光盤行動”以來,王林小學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師生珍惜糧食,推進節約校園建設。“通過班會、紅領巾廣播站、班內課等形式,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的習慣。”校長戴振偉說。
“大家都以勤儉節約為榮,以奢侈浪費為恥。”嚴鋼說,黃巖還將杜絕浪費的落實情況,納入道德誠信系統,引導全區4.5萬多名黨員干部積極參與,每日安排專人在機關食堂開展監督勸導,對浪費嚴重、屢教不改的黨員干部,錄入其個人道德誠信系統并予以扣分。
綠色低碳融入城鄉生活
家住黃巖城區錦暉小區的陳女士,每天要換乘兩班公交車上下班,在一小時內可以享受免費換乘,還能在“臺州行”手機APP上隨時查看公交車到站時間;同樣家在城區的朱先生,每天騎自行車出門,騎車減少的碳排量經公式折算成“綠樹”量,每月能獲得一定獎勵。光是綠色騎行,全區群眾一年騎行總時長超過1億分鐘,折算“綠樹”近29萬棵,借還車次同比增長10%以上。
如今在黃巖,綠色越來越融入市民生活。在城區的玫瑰園小區,居民孫陸帆每天下樓倒垃圾時,已能清楚區分每個垃圾桶的正確投放。居民樓下黑色、綠色兩個垃圾桶,代表著廚余和非廚余垃圾,而小區門口一字排開的4個藍色垃圾桶和一個紅色垃圾桶,則是智能分類可回收垃圾箱,上面分別寫著“紙張”“塑料”“金屬”“玻璃”和“有毒有害物品”。
“社區每個月會給我們發30個綠色、30個黑色垃圾袋,都是可降解的垃圾袋,從源頭控制垃圾污染。”孫陸帆拿著自己家的垃圾分類智能卡,掃描二維碼就能開箱扔垃圾,紙張2.41千克、塑料瓶0.18千克……每次開箱時,會顯示一條積分信息,提示本次投遞可回收物的品種、重量和相應累計積分。
“通過智能化管理,我們可以觀察、分析居民投放的準確性。”聯遠智慧工作人員洪麗說,運用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庫反饋收集數據,能及時有效掌握可回收物的回收情況以及居民的參與情況,同時,通過“以物換物”形式,建立居民家庭可回收物積分兌換制,引導居民做好日常家庭垃圾分類工作。
玫瑰園小區是黃巖城區首個智能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區行政執法局城管二科科長王曉盛告訴記者,黃巖全區正在準備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與循環經濟一體化項目,今年將在107個小區推廣,涉及近6萬戶居民,其中20個小區將安置和玫瑰園小區一樣的智能垃圾分類箱,目前整個項目正在招投標中。
在城區,垃圾分類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在農村,推廣垃圾分類也是提高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常抓的重點工作之一。
干凈整潔的村道,錯落有致的房屋,家家戶戶門前都擺放著易腐爛和不可腐爛雙格垃圾桶,澄江街道鳳洋村推行垃圾分類家庭“甜蜜積分”制度,統一設置垃圾分類收集點,利用紅外傳感器和監控視頻識別惡意傾倒行為,每次正確傾倒可獲得一個積分,惡意傾倒加倍扣分,積分可用于兌換洗潔精、食用油等日用品。
全民參與關愛山川河流
9年前,黃巖人王金熙發起建立了區環保志愿者協會。協會從當時僅有的5名成員,發展到了現在的1200多名成員;從原來的以退休老人為主,到現在的70、80后為主力。他感慨,“參與環保志愿的年輕力量越來越強了”。
在“出門五件事”中,“關愛自然”全城行動,被作為重要的一項內容提出,王金熙所在的環保志愿者協會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橋街道的永豐河,黃巖人都不陌生。它是黃巖主干河道西江河的支流。無論是去公園早鍛煉,還是到附近學校接送孩子上下學,永豐河都常常進入市民的視線。“以前這里的水很清澈,大家都會去打水用,后來水質惡化了。”河水的變化,王金熙都看在眼里。他和機關干部、社區居民等組成的300名志愿者,化身“市民監督團”,督促河道整治,目前永豐河氨氮、總磷等指標已下降三分之二,水質提升到Ⅳ類水標準。
“我們還對發現的亂倒垃圾、浪費資源等問題開展實地督查和勸導整改,拍照后馬上上傳到工作群,向責任部門反饋。”王金熙說,今年以來,“市民監督團”已集中出動10多次,發現和反饋問題80余起,這些問題已全部整改完成。
現在,黃巖區還活躍著18萬余名注冊志愿者。他們全面發起“關愛山川河流活動”,細分網格“責任田”,組團開展植綠植樹、護山護水、清掃垃圾等志愿活動,累計服務時長2萬多小時,植樹2000余株。
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活,已是黃巖人的共識,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加入到志愿者行列。68歲的徐鳳華,常在馬路上勸導路人綠色出行。作為區慈善義工協會的創辦者,他不僅開展義工活動,還承接了“愛心小屋”的值班與管理等工作,積極性很高。
關愛自然,熱心參與,黃巖人正努力從身邊小事做起,從點滴細節做起,辦好“小事情”成就“大生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逐步讓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區文明辦主任蔣越帥表示,下一步,黃巖將繼續以“出門五件事”為統領,抓細抓小抓實,讓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