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熱,在老舊小區里,尤其是早晚扔垃圾的“高峰期”,一旦有人亂扔帶著湯湯水水的廚余垃圾,那味道真的是想想都渾身不舒服。
有沒有一種可能,讓廚余垃圾統統消失掉,連渣兒都不剩?
“我們這兒就有。”下城區潮鳴街道體東社區書記楊麗萍說,5月初,他們小區請來了一個“吃貨”,專門負責這事兒,一個月下來,干得挺不錯:一分鐘能“吃”2公斤廚余垃圾;有電有排水管就干活;“牙口”挺好,剩菜剩飯、瓜果蛋殼,就連“啃”大骨頭也充滿干勁;還有一只溫柔手,專門用來飯后“擦嘴巴”。
這么神奇?記者帶著好奇來到體育場路40號餐廚垃圾智能生態集中處理點,沒承想,這“吃貨”待遇還不錯,有獨立的辦公室,房間還帶空調。楊書記指著窗邊角落,“喏,我說的就是它,餐廚垃圾循環處理器!”
只見這機器跟家用冰柜差不多大小,工作人員將西瓜皮、豆莢、蝦殼等倒在操作臺上,檢查好其中是否摻雜鐵器、玻璃等它不“吃”的東西后,將廚余垃圾倒入進口,通過研磨和干濕分離,分離的污水經處理后直接排入下水管道,剩下的殘渣將排到機器下方的藍桶中。設備供應方浙江廚語科技公司負責人馮建華說,“通過干濕分離,廚余垃圾能夠減量45%!”
說好的“一點兒都不剩呢”?馮建華解釋說,“剩下55%的殘渣,我們打包運送到崇賢的生態養殖基地去,還有大用場!”
據馮建華介紹,雖然對居民而言,廚余是難處理的垃圾,可對于黑水虻幼蟲來說,經過預處理的廚余殘渣,通過打漿和發酵,成為了促進它們快速生長的“配方奶粉”。黑水虻是環保資源昆蟲,活蟲用于垃圾處理,干蟲是高價值的動物蛋白飼料,就連蟲糞也能物盡其用,作為有機肥是農民的“心頭好”。
據了解,這樣一臺機器價格在兩萬多元,開機每小時耗費2.5度電,有排水管道就可以安裝。楊書記說,目前這臺機器是供應商免費提供的,“如果效果不錯,日后購買機器還是購買服務正在探討中”。
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產業鏈有了,可小區居民沒有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這垃圾變廢為寶的事情也做不成。社區里花了不少心思,除了兌換積分和志愿者們挨家挨戶送指導居民垃圾分類的公開信以外,處理點選在小區中心點,又是附近居民去菜場的必經之地,方便了居民投放。
據悉,體東社區計劃讓這臺設備的使用范圍輻射到附近小區200戶居民,一個月推廣下來,已經有80多戶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中。
體東社區這樣的模式,對你家小區有沒有借鑒意義?你家小區垃圾分類方法又是怎樣的?如果有好做法,也歡迎向我們推薦。具體參與方式,可以添加“讀城杭州”微信公眾號,后臺與我們聯系。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