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門口有減速帶,里面劃有整齊的車位,綠化帶草木蔥綠,地上看不到垃圾。不遠處,幾個高中生模樣的男孩子在籃球場打球……
6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衢江區廿里鎮和美村。這里說是村莊,卻更像城市社區。
“在這住挺好,出門就是公園,小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年輕人外出打工都更方便了。”村民江志珍原是湖南鎮人,2013年搬到和美小區居住。這會兒,抱著一歲多的孫女剛逛完超市回來,“我家住在27棟,有空來玩啊!”
這時,村支書曾昌土滿頭大汗趕來,“剛在35棟抓著一個貼小廣告的,我注意他幾天了,終于抓著了,剛盯著他把廣告撕下來,這才來晚了。”
在和美村,維護綠化、清掃垃圾、地下污水管網清洗等物業工作,由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頭做,24位黨員和50個村民代表成為主要的義務勞動者。
和美村成立于2013年4月,是烏溪江庫區第二期下山出庫異地脫貧安置小區。村子位于廿里集鎮以南約500米處,于2010年10月開工建設,小區占地面積150畝,共安置舉村鄉、嶺洋鄉、云溪鄉、湖南鎮、黃壇口鄉5個鄉鎮817戶2500余人。
安置小區按照城市住宅小區建造,而住在里面的人卻是大山深處的農民,村民習慣一時半會兒改不過來,起初,有諸多不適應。在綠化帶種菜就是最讓人頭疼的事情。“我們在老家一直種地,現在地沒有了,在小區里種點菜,怎么了?”這是村民普遍的想法。村“兩委”干部深知,綠化帶是小區環境風貌的體現,直接關系到是否生態宜居;另外,小區綠化面積只有40.5畝,而村民有800多戶,如果大家都種菜,不足以均分,勢必引發新的矛盾。所以,這個菜,堅決不能種。
曾昌土說,治理綠化帶種菜這件事,先禮后兵。
前年10月 ,曾昌土發現51棟有位80多歲的老人在樓下綠化帶種了20余株大蒜,勸說無效后,他和老支書將老人的大蒜苗連根拔掉,整整齊齊放在一旁。“我們都是山里出來的,知道老人買蒜也花了錢,不舍得直接扔掉,這樣他還可以吃掉或者拿回去用花盆種。”之后,老人拿著大蒜找到村里討說法,“大伯,這里是鎮上的社區,不比農村。綠化帶是公共的,是種花種草的地方。你種,他也種,那咱們小區里環境能好嗎?烏溪江人都是講理的,對不對?”曾昌土又一次和老人講道理,老人不響了。在農村里,不響就是默認了。
“你們天天搞綠化,又沒有錢賺。”村民質疑聲不斷。
“居住環境好,夏天蚊蟲都少了,環境好,不是錢嗎?環境好,也是錢。”曾昌土的話,如今得到了印證。現在,和美村的一套房子,年租金比周邊移民小區高出1000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