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處理塘。
初夏時節,獅子山下的白米灣村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盛開的各色花朵散發出不同芬芳;一排排民居白墻黑瓦,錯落有致……依山傍水的白米灣村仿佛是一幅引人入勝的水墨畫,畫中的村民在這里尋找到生活的詩意,而那馬頭墻上跳躍的鳥雀、河面上低飛的白鷺則為這湖光山色增添了盎然意趣。
與一年前相比,這里從“里子”到“面子”都有了徹頭徹尾的改變,而帶來這些變化的是慈城姚江片區海綿化項目的全面開展,包括生態農田恢復工程、湖泊河道生態整治工程、海綿生態配套設施工程等六項建設內容,白米灣村是其中綜合環境治理工程中的重點區域。
生態停車場。
“秒吸”的生態停車場
3月至6月,春雨連帶著梅雨;8月至10月,臺風夾帶著秋雨。“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這曾是白米灣村村民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隨著海綿生態設施的建設,夢想正逐漸演變為現實。
在海綿化改造過程中,白米灣村老百姓最為滿意的是,新增了6處停車場。與普通停車場不同的是,這里采用了“海綿+”的理念,利用“透水磚+透水瀝青”新型材料,透水磚由顆粒較大的材料制成,中間留有空隙,磚下有碎石層、沙層和預埋好的滲流管,雨水能夠快速下滲,實現對地下水的補充,而經過碎石和沙層過濾,還起到了凈化作用,從滲水到凈水再到排水,實現水處理閉合。
除了停車場,環繞獅子山及盧家山形成的還有長約10公里的三環交通系統,利用雙幅雙色透水瀝青路面,白米灣正逐漸變為一塊神奇的“海綿”,不僅能吸水、蓄水,還能滲水、凈水。
“三級處理塘”成為天然“凈水機”
“第一級為調蓄沉淀塘,第二級為生態凈化塘,第三級為水質提升塘。”項目承建方中鐵十五局相關負責人指著白米灣村農田旁的“三級處理塘”說,“三級處理塘”會對農田排水和降雨進行三級過濾,猶如自然元素組裝而成的生態“凈水機”。
用網箱石籠分割開來的池塘,不再是村民眼中的“臭水溝”了。春季,蒲草如絲、鳶尾挺立;夏季,狐尾藻、金魚藻在水底蔓延;秋季,美人蕉在塘邊開出一片姹紫嫣紅;冬季,水蔥郁郁蔥蔥……交叉種植不同季節的水生植物,給村民帶來一年四季不間斷的風景。溝、渠、塘等作為排水、蓄積雨水的“容器”,將成為集蓄水、凈水功能于一體的生態花池。
如今,塘內還有吃食有機腐屑和微生物的螺、蚌等底棲動物,還有鰱魚、草魚等濾食性魚類,用來維持水系的正常生態平衡。
為河流“充氧”的曝氣裝置
白米灣河橫穿村莊,在河邊嬉戲玩耍是村里大多數人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片段。“讓白米灣河的水質近期達到Ⅴ類,遠期達到Ⅳ類。”這是村干部對村民的承諾。
在白米灣河的河面上,一排排“沸騰”的水汩汩地冒著泡,水下是原位復合凈化系統中給氧水曝氣裝置。“簡單來說,這個裝置是為了增加水體的含氧量,逐步構建起適合水生動植物生存的環境。”施工負責人說,從去年1月安裝至今,水質已有了顯著的改善。
漫步白米灣村,“海綿化”改造處處可見,植草溝、生態水渠、生態樹池、下凹綠地等眾多海綿元素共同構建出一個以“滲、滯、蓄、凈、用、排”為核心的海綿體系,喚回青山綠水,激活綠色脈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