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船伸出一排長水槽,近800萬尾大黃魚魚苗順槽而下,放流東海。在昨天的全國“放魚日”,寧波市在象山港野龍山和南韭山自然保護區兩處海域實施大規模岱衢族大黃魚魚苗放流行動,也拉開了今年“世界海洋日”系列宣傳活動的序幕。
當天,寧波日報“鄉下頭”公眾平臺組織的10余名“鄉粉”,與愛心人士代表一起,從船艙中撈起魚苗,體驗放流活動。當天放流的魚苗由象山港灣水產引種育苗有限公司培育,體長超過5厘米。“鄉粉”應大姐激動地說,本地大黃魚是寧波的品牌水產,能親手放流魚苗,為漁場振興出一分力,特別有意義。
當天,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在鄞州咸祥橫山碼頭至大嵩江口沿岸海域,放流54900尾人工繁育的本地擬穴青蟹苗種,以緩解象山港野生青蟹資源的衰退問題。
根據計劃,今年我市安排資金近1800萬元,其中市本級1100萬元,苗種規模增殖放流總量逾10億尾(顆),包括日本對蝦、岱衢族大黃魚、曼氏無針烏賊(受精卵)、黃姑魚、石斑魚等20多個品種。據初步統計,2013年至2017年,我市投入資金逾5000萬元,在象山港、南韭山、漁山列島海域以及姚江水域累計放流苗種達41.2億尾(顆),有效增加了近岸海域和江河漁業資源的增殖總量,促進了漁業資源的生態恢復。
“放流的魚苗長大后,很大一部分被捕上來,‘游’上了市民的餐桌?!笔泻Q笈c漁業研究院林慶歡院長說,增殖放流不僅加快了東海漁場恢復振興的步伐,對漁業增產、漁民增收的作用也愈加明顯。經多年調查和實驗模擬,每放流1萬尾大黃魚魚苗,可換回87公斤商品魚。去年,我市海捕大黃魚占總漁獲物的29.8%,而在2000年,該比重還不到1%。
2017年,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聯合開展增殖效果跟蹤調查,當年放流的144.9萬尾黃姑魚魚苗,為象山港區域漁民帶來了近400萬元的收益,投入產出比為1:6。象山港去年捕獲的生長一年以上的黑鯛,26.6%來自人工增殖放流苗種。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