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省建寧縣鄉村,處處河岸整齊,綠草茵茵,水清見底,滿目蔥蘢……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美麗畫卷映入眼簾。
建寧地處閩西北、武夷山脈中段,是千里閩江的源頭。“保護水源地,就是保護生命力。”縣水利局局長柯國華介紹,全縣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地表水質常年保持國家二類以上標準。
近年來,建寧縣把閩江源頭水源地保護、污染防治置于重要位置,全面深化河長制,成功創建“智慧河長”管理平臺、設立“企業河長”,探索創新出一套河長制管理新模式,全力打造清新潔凈閩江源。
創建“智慧河長”管理平臺
一大早,建寧縣河道管理員李崇國就開始忙碌起來,對城區的河道進行巡查。不一會兒,只見他拿出手機準備拍照。
巡查還得拍照?“瞧!這河里有垃圾,不及時清理,將會污染河道。”李崇國一邊說著,一邊點開手機上的“智慧河長”管理軟件,先獲取當前的位置進行定位,然后再拍照,將拍好的照片傳至平臺,平臺上就可以看見這里的情況了。
“定位后,平臺上會顯示這邊有垃圾需要馬上處理,24小時內相關人員就會接到命令。我們會派人去打撈干凈,打撈干凈后,再拍照上傳,平臺上就可以看到處理結果。”李崇國說。
“智慧河長”管理平臺是建寧縣落實河長制的創新之舉,通過運用“互聯網+”信息手段,有力推動形成了政府與公眾合力治水、線上與線下互動治水的局面。
2015年5月,建寧縣創建“智慧河長”管理平臺,并增設7路河道全球眼監控探頭,對主要河道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控。當年8月,該系統平臺正式投入使用。
“有了這個平臺,我們就有了‘智慧大腦’和‘千里眼’。”“智慧河長”管理平臺負責人黃傳發介紹,平臺整合了環保、雨情、水情、水質監測等資源,把全縣28條大小河流分成眾多的網格進行監測,從而實現智能化管理。目前,全縣有20路全球眼監控系統對主要河流進行24小時監測,92個行政村都有專管員和保潔員。
“智慧河長”管理系統還涵蓋了全縣河長制所有職能范圍,將系統化、精細化管理思路貫穿其中,以縣級平臺為核心,從條線管理方面,將網絡延伸至部門的內部處室和部門監管的作業單位,實現了“條塊結合、一桿到底”新型河道管理格局。
下一步,縣里還將逐步增設全球眼監控視頻探頭,實現全縣河道實時監控全覆蓋,同時開設微信公眾平臺,使全縣群眾參與到河道的監督管理當中來。
設立“企業河長”,調動更多保護者
“智慧河長”讓河道治理高效有力,“企業河長”的設立,則讓河道治理的責任進一步落實到位。
今年2月25日,建寧縣與中國綠化基金會合作,成立全國首個縣域級生態發展專項基金——中國綠化基金會福源建寧生態發展專項基金。基金所獲社會捐款,主要用于以河長制為重點的閩江源生態保護。目前已有禾豐種業、文鑫公司、綠田食品等12家企業捐助120萬元。這些企業被授予“企業河長”的稱號,負責對所認領河流、河段進行監督管理。目前,12家“企業河長”已認領河道20多公里。
在建寧縣禾豐種業有限公司,河長吳仁輝的辦公桌上,一本寫有“河長巡查記錄”字樣的筆記本很是顯眼。翻開筆記本,里邊清楚地記錄著:“3月13日,廠房后的河邊出現生活垃圾,已清潔完畢。3月20日,廠房后邊河里有漂浮物……”
像這樣的記錄每天一次,雷打不動。“保護河道,對于我們企業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守護者。”吳仁輝說,今年年初開始,廠房后邊的這條河道大概1000余米的范圍,由他們企業認領,企業安排6名管理人員,每天安排1人值班。值班人員參與河道日常巡查、定期義務勞動、協助河長履行工作職責、為河道治理建言獻策等相關管理工作。
“我縣禾豐種業、文鑫公司、綠田食品等涉農企業基地遍布各個鄉村,成立‘企業河長’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柯國華說,有了“企業河長”,第一個作用就是企業加強了認管河道巡查,對不文明行為進行勸止;第二個作用就是企業技術人員在下村指導生產的過程中,發現河道臟亂等問題,及時反饋給縣河長辦,縣河長辦就能及時了解河道專管員是否履職到位,督促鄉(鎮)、村級河段長、專管員落實整改。
“水環境治理不是哪個部門的‘獨角戲’,而是要形成治水合力。”建寧縣委書記鄭劍波說,近年來,縣里加強河長制辦公室的指揮協調能力,對環保、建設、水利、農業等成員單位責任進一步細化,打出一套治水組合拳。全縣流域水質達標率、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都達到100%。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