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桐鄉市鳳鳴街道中群村,這里平原地貌被河網環繞,是一個宜人的江南村莊。天上鳥飛、河里魚游,農村環境優美,河道水質較好。中群村的村干部告訴記者,能有這樣的好環境,多虧了村民的智慧。這治水、護綠的“軍功章”里村民“自治”當記“首功”。
曾幾何時,這里的河道富營養化污染比較嚴重,河水中含有較多綠萍。隨著“五水共治”的推進,這些河道治理、小微水體治理被擺到了重要位置。“為了治水,我們想了很多辦法,花了很多錢,可這綠萍泛濫的問題仍難以根除。”中群村黨總支書記孫國強坦言,光是打撈綠萍,村里就花費了數萬元。
可這些“治標”的方法沒能挽救河道水質下降的命運。在水質檢測中,該村其中一條河道被列入了“劣五類”水的黑名單。“剿劣治水是我們這幾年的工作重心,我們亟需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幸這個辦法沒讓我們等太久。”孫國強說,這個治水辦法出于一名熱心村民的嘗試。
2014年,范家角組的村民范曉東花費2000元購買了鰱魚、鳙魚、鯽魚等魚苗,放入自家附近的河浜里試驗“小魚治水”。過去,這條流動性比較差的河浜總是遭遇富營養化污染的困擾。隨著春去秋來,這條河浜發生了神奇的變化,這里綠萍變少了,水質變好了。范曉東把“小魚治水”的辦法告訴了村干部。
在范曉東“試驗”的基礎上,中群村的村干部們請教了養魚的專家。經過專家指導,村干部了解到“小魚治水”不是隨便養魚,里面是有學問的。“根據專家的建議,我們配養了3種魚,而且對各個魚種的數量也進行了嚴格的規范。”孫國強告訴記者,大約在一畝范圍的水域內放養100條草魚、80條鰱魚、20條鳙魚。3個魚種之間能夠形成一個小小的生物鏈,促使綠萍被魚類消耗,同時又能達到凈化水體的作用。
2015年,“小魚治水”在中群村的11條河浜中進行試點,總面積達到21畝的水域內,共放養了4400多尾魚苗。“放養魚苗簡單,可長效管理卻不簡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村干部又想到了村民“自治”。在放養魚苗的同時,村民實現按面積認領。每家每戶按村民小組認領距離自家房屋較近的河道、小微水體進行管理,防止非法電魚、釣魚等行為的發生。
“我們組起了小分隊,對自家附近的河道進行管理。參與魚苗管理的居民年終還能收獲‘分紅’。”范曉東說,每年年底,村民會對管理的河浜進行清理,屆時放養長大的魚就可以分給每一位負責管理的村民。
就這樣,中群村的水質越來越好了,劣五類水河道早已完成“摘帽”。隨后,“小魚治水”的經驗被推廣到全街道。自2017年起,鳳鳴街道所有的村莊都開始推廣“小魚治水”,而且每個村還能獲得1萬多元的養魚治水補助。“如今,水體管理越來越規范,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提高了。”孫國強笑著說,“自治”讓治水有了全新的模式和方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