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山到旅游景點,長興和平城山溝的名氣伴隨著墾荒植綠之路越叫越響亮。今年五一假期,城山溝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0%。去年一年,城山溝吸引游客50萬人次,實現總營業收入4000余萬元。靠著賣風景,荒山溝已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金溝溝。
想從荒山上啃金,先要護綠、守綠。依托環境,保護環境,才能取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城山溝成為和平綠色發展的縮影,濃縮了該鎮近幾年來的發展精髓。從工業農業到旅游業、社會管理,綠色發展的主線始終貫穿其中,守住資源,發展綠色生態,財富在良性循環中增值。去年,和平鎮完成財政總收入6.29億元,增長20.5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16億元,增長27.3%;固定資產投資31.5億元,增長35.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萬元,增長9%。
荒山變成大景區
在荒山變身景區的過程中,城山溝有段時期的主業是賣桃子。“今年五一假期,我們城山溝的旅游收入達到80萬元,一年賣桃子的收入也有1000多萬元。”景區創始人陳小究說,這樣的綠色生態效益不免讓人眼紅,但也是一步步被逼出來的。
今年51歲的陳小究出生于和平鎮一個多子女的家庭,家境貧寒,曾因做生意虧損30多萬元。“那個年代,虧了這么多,好比天文數字!”陳小究說,當時所有相識的人都認為他這下栽到底了,一輩子都背上還不清的賬。
不能等死! 1991年,陳小究承包了城山村50畝荒山,開始了他的“綠富”人生。不久,第一批100株水蜜桃栽下了,由于對種桃一竅不通,第一批栽下的桃樹多半光開花不結果。經過多方求教,幾年后,陳小究的桃園終于“開花結果”,并憑借品種優良,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50畝、 200畝……和平鎮桃園的面積也從全鎮不滿千畝,至今發展到1300余畝。
種桃雖然掘到了金,但一次賣桃經歷卻給了陳小究“當頭棒喝”。在街頭叫賣時,一場暴雨讓他的緊俏貨變得無人問津,于是他有了把市場搬進桃園的念頭。打定主意后往返全國各地,先后引進20多種水蜜桃品種,把原本一個月的鮮桃供應期延長到3個多月。
2005年5月,和平鎮第一次“采桃節”開幕,上萬人集聚城山溝,鮮為人知的城山溝果園沸騰了。“變挑擔賣桃為引人進園采桃,賣了桃子又帶來了客人,一舉兩得。”陳小究借此機遇,在果園里辦了農家樂。 2007年,“長興城山溝桃源山莊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實現從果園到景區的“轉身”。
如今,作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桃源山莊已是遠近聞名的樂園,景區初步形成了“精品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園和主題活動”三位一體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集休閑、住宿、餐飲、垂釣、水上運動、農事參與、果園采摘等,先后榮獲了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美麗田園、浙江省林業觀光園、浙江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企業等榮譽。
城山溝讓陳小究成功了,也讓和平鎮的旅游業發展注入了靈感的活水。“根據城山溝的發展經驗,我們在旅游業項目引進中有了清晰的目標。”和平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1月,該鎮簽下總投資5.5億元的浙江長興慧彤和興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和興谷小鎮項目;總投資5.8億元的浙江漢彤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文體運動基地項目已啟動文化設施建設,預計2019年10月投入使用。
工農業注入“綠色”
位于和平鎮的浙江天能集團循環經濟產業園是浙江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也是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循環經濟產業園是集團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集中體現和優秀范例。”天能集團如此定位,與和平鎮發展綠色經濟的目標不謀而合。
循環經濟產業園斥資30億元,打造了我國鉛蓄電池行業唯一的一條集“回收—冶煉—再生產”為一體的閉環式綠色產業鏈。在循環經濟產業園內,天能集團將回收的廢舊鉛酸電池粉碎、分選、熔煉、精煉,并將其重新加工成新電池。目前,產業園的廢舊電池金屬和塑料回收率可達 99%以上,殘酸回收率達100%。而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100%,處理過的水達到國家二級飲用水標準,可以用來澆花養魚。
工業上的要求如此,農業上更是咬定“綠色標準”。位于和平鎮長城村的許長蔬菜專業合作社是國家級示范性合作社,集蔬菜種植、銷售、冷藏、加工、科研、技術引進、推廣示范于一體。成立8年來,已注冊“許長”牌商標、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許長”牌蘆筍榮獲2013年省農博會金獎、 2014年省精品展銷會優質獎、市級名牌產品、省級名牌農產品, 2015年通過綠色產品認證, 2016年獲市級著名商標、湖州市農產品質量獎,被認定為浙江名牌產品。“我們始終把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在首位。”合作社負責人莫國峰介紹,合作社建立了培訓、監測、產品二維碼追溯等制度,通過構建監督巡查機制、統一生產模式,保障蘆筍質量,同時堅持科學管理,提高農田肥料的利用效率。合作社推廣的“蘆筍秸桿—羊—肥”循環農業模式獲得浙江省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創新獎。
綠色生態可持續
因毗鄰安吉,白茶在和平也是一項支柱產業。開荒種茶曾在一定時期內,成為和平人向山林要黃金之舉。從去年開始,為保護山林,修復生態,和平鎮出臺《和平鎮茶園生態修復和長效管理實施辦法》,大力推廣茶園套種模式,在茶園中種植藍莓、楊梅、香榧等數十種樹種進行生態修復。
和平鎮擁有茶山6萬畝,茶山套種涉及17個行政村,計劃分3年實現全域覆蓋。今年任務量為8000畝,占整個長興縣任務量的三分之二。目前,和平鎮已完成茶山生態修復13000多畝,建設完成5個示范點。
從開荒種茶到茶園套種修復生態,在綠色發展之路上,和平鎮更注重生態效益和長遠眼光。
隨著老齡化趨勢加劇,和平鎮各村級公墓分別進行增補,但仍出現余位不多的情況。隨之而來,墾山造墓、自留地亂建墓、墓地占地面積大、墓碑越建越高等問題出現。新建公墓浪費土地資源,上墳祭奠極易引發火災,針對困擾的問題,和平鎮長安村率先新建了青山仙鶴堂。
如果安葬6000名逝者,需要多少土地?假設每個墓穴占地2.5平方米,那么至少需要15000平方米。然而,長安村青山仙鶴堂占地只需300平方米,兩層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可容納6000個穴位。“清明節祭祀時,如果親人在外地,可以通過電腦進行遠程視頻,讓管理員安放鮮花祭祀。這樣的祭祀模式綠色安全,也符合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模式。”長安村村民宗小明說,如今和平人已越來越適應綠色生態的節奏。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