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市治氣辦了解到,我市為繼續打好“藍天保衛戰”,加快推進七大重點區域大氣治理,采取了強有力的創新舉措,按照“群眾聞不到臭氣異味”的要求推進,確保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整治階段性要求,還我市居民純凈的空氣。
廢氣惡臭的來源主要是揮發性有機物,簡稱“VOCs”,主要來源于化工、印染、包裝印刷、涂裝、化纖、污水處理等行業。去年,我市根據市民信訪反映將市區城北區域、南湖區大橋工業園區、嘉善天凝鎮與秀洲區油車港鎮交界區域等列入嘉興市大氣治理七大重點區域。對重點區域企業排放的臭氣廢氣制訂了整治行動實施方案。去年,在完成重點區域整治方案編制工作的基礎上,建立整治項目庫,確定和完成一批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整治示范項目作為整治示范樣板。
構建在線監控網絡
重點控制排放源頭
“對二甲苯,NMHC,苯……”在位于南湖區大橋工業園區的浙江衛星石化有限公司內,記者看到了這套全新的“煙氣自動檢測管理系統”在線監控系統監控的結果。浙江雙益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環境服務中心主任王晨光介紹,這套設備是專門監控某一類別的臭氣廢氣氣體的動態變化,相關數據會在線記錄下來,方便在進行整體監測時及時找到根源。
據了解,今年我市“藍天保衛戰”的重心放在重點行業、重點區域、重點時段三方面,其中針對七大重點區域整治,采取“一企一策”方法,根據企業生產工藝、排放污染物的特點,分別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據嘉興市治氣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由我市各重點區域責任部門分別委托專業第三方科研機構,根據重點涉氣企業廠區內大氣環境污染和管理狀況,對企業生產過程和治理流程實施風險源評估,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指紋庫。在重點區域工業園內設立總監測點位,整體評估園區區域的大氣污染物和環境空氣質量,從而達到長效治理的目的。
“企業投入達千萬元,建立監測點位達35萬個,港區化工企業實現全覆蓋……”記者從嘉興港區治氣科了解到,為了大幅減少VOCs排放,嘉興港區化工園前期建成的LDAR平臺現已升級為VOCs平臺。平臺從原先的LDAR展示和管理新增了VOCs在線、VOCs核算等功能,免費為企業提供企業級管理系統服務。一方面有效落實對治理企業成效獎罰并舉,另一方面對第三方檢測單位定期考核淘汰。
緊貼產業整合步伐
同步提升減排成效
我市“藍天保衛戰”瞄準全市“低小散”企業專項整治契機,對同時不符合臭氣廢氣處理排放標準的涉氣企業提出進一步整改要求。
嘉善縣天凝鎮植絨園區明確涉及大氣污染物排放的企業主要有68家,其中植絨企業42家,涂層企業12家,定型企業14家。由于植絨廢氣治理技術要求很高,全封閉建設存在技術難點,針對未經環保審批且整改無望、環境問題突出和“低小散”的企業一律予以關停。
在海鹽縣浙江博仕達作物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在工廠處理污水的廢水池上方已經安裝了全新的密封頂蓋。據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廢水池處理污水過程中會產生味道比較重的臭氣,加蓋密封后通過風扇總風管將產生的臭氣廢氣集中收集處理,再通到廢氣焚燒爐中焚燒,可以大大減少處理污水中造成的大氣污染。
海寧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嚴格把關,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下大力氣,對污染型企業不予審批進園。對未按要求整改或整改多次達不到標準的化工企業開展了多次關停行動,先后關停化工企業18家。今年3月,高新區管委會再與3家化工企業簽訂了關停協議,3家化工企業將在今年6月底全面停產。
實時公開排放信息
構建快速反應網絡
去年,我市要求在七大重點區域的重點企業廠門口統一設置電子顯示屏,涉及企業安全、污水排放、VOCs在線監控等相應數據一律都在顯示屏上統一公開。
桐鄉經濟開發區專門建立了桐鄉市、開發區、社區三位一體的治氣“網格長”管理工作機制。開發區以各期區域和各村區塊為單位,劃分建立了11個二級網格單位。機制明確了各網格的分管領導、網格長,以及各級責任人對責任網格內的廢氣臭氣整治工作職責,并在該基礎上建立了督查考核制度。各網格單位成員需要按規定時間巡視責任區域的企業電子屏監測情況、企業整改項目完成情況和廠區空氣氣味感情況,并通過手機上傳,實現問題隱患“早發現、早上報、早處理”的目的。
今年,“風險源指紋庫”這一創新舉措加入到我市“藍天保衛戰”當中,資料庫包含對七大重點區域企業臭氣廢氣排放的詳細情況,各園區委托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可以根據特定因子的含量來縮小排放特定因子的范圍甚至追蹤到排放企業,再根據指紋庫系統的信息直接問責到企業的法定責任人。我市目前已基本完成“風險源指紋庫”的收錄工作,接下來將會進一步細化特定排放因子的分類管理和責任劃分工作。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