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發布的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實施中期評估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日益完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筑牢。
“這是一次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和整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生態保護工程的綜合評估。”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借助中期評估工作,將進一步優化工程布局,按照工程治理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的原則,提升保護的水平和質量,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貢獻。
退化草地面積減少約2300平方公里
三江源頭,世界屋脊,孕育和保留了大面積的原始高寒生態系統,維系著中國乃至亞洲生態安全命脈。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腹地,長江、黃河、瀾滄江奔涌東去,每年向下游供應水資源達600億立方米,被譽為“中華水塔”。上世紀80年代,由于過度放牧,導致草場退化、鼠害猖獗,草原變成了黑土灘,繼而惡化成大面積的沙丘。“每到冬春季節,常常風沙漫天。”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執法大隊隊長仁青多杰說。
退牧還草、禁牧封育、黑土灘治理……2005年,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青海決定對三江源地區不再考核GDP;2014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啟動。二期工程范圍從15.2萬平方公里擴展到39.5萬平方公里,工程區劃分為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和承接轉移發展區。借助這一工程,到2020年,三江源地區的森林覆蓋率要提高0.7個百分點,草地植被覆蓋度平均提高25—30個百分點,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達50%,濕地保護面積達20萬公頃。
“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以來,最明顯的感受是草場好了,風沙少了。”仁青多杰說,瑪多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的重點實施區域和受益地區,過去,綿沙嶺一眼看去只有黃沙,經過10多年的治理,終于可以放牧了。
“截至目前,三江源地區草地植被覆蓋度提高約2個百分點,退化草地面積減少約2300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青海省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規劃監審處處長杜國平說,不僅流沙侵害公路等現象大大減少,而且大多數地區的草原鼠害也由重度轉為中輕度。
設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人均年增加收入5000多元
三江源地區,冰川雪山、江源河流、高寒草甸等生態系統遍布,因此,特別要抓好源頭水環境的根本性治理,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工程推進過程中,在源頭地區采取圍欄、設立封育警示牌等措施,減少人為干擾,濕地面積顯著增加,功能逐步增強。“與工程實施前相比,三江源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億立方米,監測斷面水質在Ⅱ類以上。”李曉南說,生態環境改善,黑頸鶴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加,藏羚羊更是由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了7萬多只。
要實現更好的保護,離不開科技支撐。整合先進監測手段,將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相結合,實現了三江源地區環境、生態、資源等各類數據全天候、全自動采集,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和數據集成共享機制。李曉南告訴記者,三江源地區科研基礎薄弱、人才隊伍匱乏,結合工程實際需要,培訓管理干部6000多人次、農牧民5萬余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戶1700多戶,黑土灘綜合治理、人工造林等近百項科研成果得到推廣應用。
生態健康、生活富裕,是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重要目標。對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農牧民來說,江源就是家園。政府搭建平臺,群眾積極參與,才能實現生態和民生的雙贏。
為此,在三江源保護中,管理部門特別設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勞務報酬。據介紹,全省共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管護公益崗位11.7萬個,并全面啟動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開展濕地生態補償試點,成立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對生態移民群眾大力扶持。目前已安排項目16個,吸納搬遷勞動力1683名,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