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劍、排舞、道情……日前,在路橋區新橋鎮鳳陽章村文化禮堂,一場由村民自編自演的“鄉村振興 文化先行”活動精彩上演,村民們紛紛上臺“一試身手”,贏得了陣陣掌聲。
閑暇時,在文化禮堂舉辦各類文化娛樂活動,早已成為全區各村(居)的新常態,并如春風化雨般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送春聯、拍攝全家福,舉辦“村晚”、祈福禮、廟會……僅僅在春節期間,路橋區就舉辦了各類活動近100場。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近年來,路橋區通過豐富鄉村文化內涵,為美麗鄉村注入文化靈魂,激發鄉村發展活力,讓鄉村更美麗、村民生活更美好。
文化打造“新風景”
云頭燦、如意翹……一走進桐嶼街道坐應村,就看到了村里的文化禮堂,屋頂上的灰色檐角在蔚藍天空的映襯下顯得十分漂亮。
“我們村文化禮堂采用了路橋的傳統灰雕工藝,既展示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又彰顯了獨特的人文內涵。”坐應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國自豪地介紹道。2017年,該村文化禮堂還被評選為浙江省“50個示范文化地標”之一。
文化融入美麗鄉村建設,讓鄉村變得更有鄉土味道。在該村文化禮堂的鄉村記憶館中,陳列著石磨、紡織機、老式木床等老物件,這些全部來自于村民們的捐獻。每件都有一個故事,記錄著村里的整體發展軌跡和民俗風情。
在村里的一塊空地上,幾間大小不一的豬欄錯落有致地排列,郁郁蔥蔥的藤蔓植物爬滿了墻。趙建國說:“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我們就地取材對村莊進行改造,融入更多的傳統文化,更增添了一份質樸的氣息。”
坐應的美麗變化,吸引了很多市民慕名前來游玩。市民賀女士周末帶著孩子游玩時說:“菜園、稻草垛在這里都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物還是原先的物,景卻不是以往的景。”
文化構建“新樂園”
“我在‘禮堂e家’APP上看到消息,就趕快過來找個好位置。”日前,路橋街道下包村村民老陳慕名來到路南街道方林村文化禮堂看戲。當天,嵊州越劇團正在方林村文化禮堂內演出。
老陳口中的“禮堂e家”APP,正是路橋區率先探索文化禮堂智能化管理模式所結出的成果。
路橋區委宣傳部文化科工作人員說:“我們通過創新實施‘農村文化禮堂文化指數提升工程’戰略,開發APP,架構文化禮堂‘文化指數’測評體系。”
“禮堂e家”APP視頻、H5、VR等技術的運用,不僅讓文化禮堂的展示更全面,而且也讓青年群體參與到禮堂互動中來,破除了“青年真空”現象。
當下,在路橋區各村(居)文化禮堂之間,悄然興起了一股“比學趕超”熱潮。春節前,路北街道管前村舉辦了第四屆“村晚”。“村民們的參與熱情高漲,表演者最大的77歲,最小的才5歲。”該村黨支部委員、2017年市“最美文化禮堂人”鄭建國說,雖然該村是個只有200多戶人家、900多位村民的小村子,但是“村晚”卻很精彩,周邊不少村民都會前來觀看。
文化引領“新生活”
木棒敲打船板發出聲響,魚兒們應聲而動躍出水面。昔日漁民捕魚時的壯景,日前在新橋鎮金大田村重現,吸引了眾多市民來游玩、體驗。
除了捕魚,現場還有拍賣“魚王”、烹魚大賽和“五水共治”有獎知識競猜。文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悄然改變著鄉村的“氣質”。在村里的書院讀書看報,觀看書畫展、攝影比賽,還有參加各類文娛活動等已經成為很多村民的日常生活。去年9月5日,蓬街鎮新陽分館內24小時自助圖書館投入試運行,受到了市民們的熱烈歡迎。家住蓬街鎮新橋居的施女士說:“在家門口就能借書還書,真是方便,這大大滿足了我這種‘書蟲’。”
近段時間,“生態洗衣節”成了路橋街談巷議的話題。3月14日,“2018年生態洗衣節”啟幕,婦女們結伴為公公婆婆洗衣洗被的直播場面,吸引了6萬人次觀看。除了舉辦全省首創“生態洗衣節”,路橋區還鼓勵各村將“生態洗衣”寫入村規民約,倡導生態洗衣新風尚。
村民馬阿姨原本對于不允許在河里洗滌還有些不解,但是通過“生態洗衣節”的影響,她明白了其中意義:“這種活動很有意義,不僅讓我們懂得要在日常中孝敬長輩,同時也學到了治水知識。”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