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嵊泗5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胡昊 林上軍) 臉龐吹過咸腥的海風,滿眼是掛滿漁網的低矮平房……印象中那些簡陋的漁村形象在舟山嵊泗已經很少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經過專業調配外墻色彩、畫滿漁民畫的居民小樓以及經過創造性轉換的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諸多要素。5月9日,舟山市非遺融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現場會在嵊泗舉行。記者沿著環島公路走訪的4個鄉村都已完成環境綜合整治,創造性轉化非遺中涉海的內容,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天然的漁村要有天然的景色,所以會城村的環境綜合整治,主打非遺中的漁業生產用具。”會城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環島公路是休漁期漁民晾曬、修補漁網的主要場所,漁民們一邊在路邊工作,一邊向游客展示作為省級非遺項目的漁網編織技藝,非遺于無聲處向外傳播。用漁具蟹籠制作的路燈罩,用船上的繩結制作的路邊圍欄,在會城村里到處可以看到。這些以前只在船上或者只有少數人掌握制作技藝的非遺元素,如今成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會城村的變化只是嵊泗諸多漁村發生改變的縮影。自舟山2016年啟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以來,嵊泗就把“打造最干凈、最美麗海上花園城市”作為目標,不斷增強文化內涵,通過保護和傳承非遺,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向“臟亂差”開刀,向“潔序美”轉變。截至目前,嵊泗已完成全縣31個村莊民居風貌改造,形成“一村一韻”的美麗漁村新面貌,并成功創建1個綜合示范島、4個省級示范鄉鎮、5個省級特色精品村、7個省級歷史文化村、13個市級精品社區。文化、旅游、漁業等相關產業疊加的功能不斷顯現。
讓非遺融入生活,嚴格按照“保護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風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的要求美化海島環境、傳承漁民習俗、保留漁村風情,是非遺融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對各個鄉村的要求。“保護·活化·傳承”是目標,核心要義在于保留當地的文化基因,留存當地的文化生活方式,彰顯城鎮的個性。
五龍鄉邊礁村的房子沿山體斜坡而建,從環島公路上看,幾乎每一幢房子都能清晰地看到。村里進行綜合整治時,專門邀請中國美院老師對整體環境進行設計,整個村房屋的外立面采用多達21種顏色,從青綠色到赭紅色,各種鮮艷的色彩讓邊礁村格外亮麗。“每一種色彩的運用都有講究,不但要配合綠色植被,還要和藍綠色海水相互搭配。”邊礁村相關負責人介紹。
黃龍鄉峙岙村與嵊泗縣泗礁本島只有一海之隔,曾經寂靜的村子借助非遺元素,打造了一米街、劉有九漁繩結工作室、東海石村等文化旅游景點,成為游客熱衷的旅游目的地。
通過非遺元素美化環境,是當地在進行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中采用較多的方式,嵊泗鼓勵900余家民宿在建設設計時,盡可能多采用非遺元素,并教會民宿主人用漁民畫、漁繩結、海洋剪紙等非遺及其衍生產品提升民宿的內涵,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