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荻港醒了。
杏花酥雨里,一幅“人家盡枕河”的畫卷徐徐鋪開。青石板道蜿蜒至橫塘縱浦,層層蒼翠間,錯落著白墻黛瓦的江南民居。這里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意境和“民和、家興、業旺”的祥和富足。
打上雨傘,楊升輝出門了。這個37歲的村黨委書記,每天頭一件事,就是在村里轉轉。路上的面孔有生有熟——鄉村游的外來客,遛早、趕集、拍照;村民們則蒸糕抿茶、倚欄觀水,認識不認識都點頭道早。
倒回去十年,村里生人很少;漫趣的鄉野生活,也被工業化的節奏破壞殆盡。千年水鄉,前路何方?荻港毅然走向返璞歸真、盤活文化資源的道路。逐漸地,鄉村旅游興起,沿著這條路闊步前行,得以華麗轉身,成為一個江南古村落品牌;在這片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人均收入30328元……
荻港,正以她特有的曼妙身姿,鐫刻推陳出新的“原生態”肌理。
岔路口的選擇
眾人拾柴,整治環境,讓水鄉恢復韻味
荻港也曾迷茫過。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面臨著兩條道路的選擇:繼續走工業興村之路,還是走環境惠民之路。
先看工業:荻港雖是千年水鄉,但大小油脂化工企業、作坊達30多家,是全國知名的油脂化工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場,相關從業人員上千人,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上班。
再看環境:全村依山傍水,東靠京杭大運河支線,擁有廟前橋、古石橋等31座古橋,章家三瑞堂、朱家鴻志堂等幾十座堂口,人文薈萃。但兩大問題突出:一是臟亂差,多數油脂化工廠用廢油脂為原料生產酸化油,生產過程產生大量硫酸霧和廢水,嚴重污染環境;二是老舊破,民房、基礎設施條件落后,古建筑也未得到修繕。
一道不進則退的單選題,荻港選擇了后者——整治環境,讓水鄉恢復韻味。這也是眾望所歸的選擇:有當地黨委、政府鐵腕整治的決心,更呼應了村民心聲。
十幾年前,村民楊阿花在村口的油脂化工廠上班。說起那份工作,她記憶猶新。“每天都在老舊的壓縮機上壓油,渾身上下都是臭味,大家看到我們都繞道走。”她說,興辦工廠帶來的是表面光鮮,卻讓夢里水鄉風光不再,村民對此都有怨言。
從“太湖零點行動”開啟,到整治關閉規模小、直排廢水嚴重的企業,到整治沒有設置污水處理設施的企業,再到搬遷、轉行、關停所有企業……這場歷經十余年的“去脂還顏”過程,有著許多群策群力的故事。
徐敏利的創業故事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她拿出全部的辦廠利潤以及籌措到的8000萬元,在古村西邊建起了集生態旅游、水鄉生活體驗等于一體的荻港漁莊,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力求與古村文脈貼合。10余年經營,魚莊已發展至600余畝,成為5A級中國休閑農莊,村里300多位父老鄉親參與漁莊管理,每年光發工資就得1200多萬元。
“作出這樣的嘗試,一方面是想給村里環境治理貢獻力量,另一方面是看到了大家復古還原的決心,這才有了經營的底氣。”徐敏利說。
由魚莊向北走一段路,是崇文園。2004年,公園啟動建設時,村里預算不夠,村民們為此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發籌建建造經費。“每家每戶都沒落下,甚至連困難戶、低保戶都出錢。”楊升輝說,眾人拾柴,崇文園僅是縮影,構成目前荻港景區的南苕勝境、朱家鴻志堂等幾個節點,是古村風貌修復工程的內容,整個財政配套1500萬元,缺錢也是最大阻礙。
村里的事還得眾人辦 。叫價百萬元的假山、水塘建設,村干部組織村民到石料原產地選料、拉貨,節省了相應成本六十多萬元;一套市面價十多萬元的雕花門樓,村里采取先找木工打樣然后自己加工的方法,讓價格降了一半多;工程所需的青石板,不少來自村民捐助……幾年努力,荻港硬是做成了在外預算8000多萬元的項目。
“因為鄉親們有著對家鄉的眷戀,希望回歸原有的生活節奏,所以在這樣一道單選題上,才能走得義無反顧。”楊升輝說。
新機遇的把握
擦亮明珠,資本進駐,古村旅游多點開花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生活富裕,讓農民真正富起來,農村強起來。盛名在外的荻港有著先天優勢,也深知把握機遇、創造機遇的重要性。
今年75歲的費水法,做了一輩子箍桶匠。他的店鋪位于外巷埭,京杭大運河支線的西側,之前因這部分需求的客人減少,歇業了幾年。這段時間,他叫來兒子給店鋪重新裝修。
“外巷埭以后會變成文化區。到‘五一’的時候,有銷售蠶絲被、湖筆的七八間店面開張,聽說以后還會有酒吧。”費水法說,按照村里的說法,他不用再賣“手藝”了,店鋪作為展示窗口,主要銷售木桶、腳盆。
而在運河支線的東側,蜆殼灣區塊更是機遇迸發的喜人場景。因為是1007畝桑基魚塘所在的自然村,這里有更多文章可做。
“區塊目前有七十余戶村民,其中五十多戶是空房,我們想把閑置資源利用起來,引流更多客人體驗魚桑。”楊升輝說,計劃模式是以村民農房、宅基地租賃權入股,由工商資本投資將其改造為民宿,再引進公司化經營,村民坐等分紅。
楊升輝所說的公司,叫“思狄”旅游公司。去年5月,由荻港村與上海思納史密斯文化創意產業公司合作成立。“思荻”主要負責荻港景區的資源開發以及運營管理,計劃總投資13億元,包括水上運動休閑區、古村旅游觀光區、絲綢文化展示區、桑基魚塘體驗區4個板塊,20多個具體項目。
“環境變好了,旅游萌發了,可我們還有很多短板要補。比如怎么讓吃住游更有特色,怎么在水鄉中植入‘夜生活’,資本顯然是最好的助力。通過它,我們想兩年內讓旅游人數翻倍。”楊升輝的話語里,透露出對荻港旅游發展的信心。
其實,他所描繪的藍景,很多已付諸行動:經過改造的文化大禮堂,今年初開門營運,一層可舉辦公共活動,二層則是環境優雅的咖啡間,到夏季,荻港還想把禮堂作為大型酒吧使用;與禮堂僅一墻之隔的破舊廠房,3000萬元的項目建設資金即將到位,這里未來將化身為高端民宿;今年,“思荻”還計劃投資8000萬元,新建旅游觀光塔、藝術主題酒店等設施……
發展旅游變現了荻港文化、生態優勢,也形成了引流客源、打造品牌的良好循環。這些令人欣喜的變化,也激活鄉創春水。
53歲的村民章建中,2016年回村后流轉了2畝多的桑地和3畝多的魚塘,打上荻港品牌,現在養一季的桑蠶一張可以有2000元的收入,魚塘則每畝純利2萬多元;在湖州上班的村民章宇杰也嗅到了商機,他把家里的房間重新裝修,整理出8間客房,開起了章氏民宿,每月收入凈利潤近萬元……
“我們做任何事都是為了讓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看到回鄉人群漸多,也要打好迎接基礎。”楊升輝介紹,他們現在設立“幫幫基金”、引進微型博物館等,一方面給村民提供創業資金,另一方面雇請外地專家實地授課,讓村民足不出戶就能掌握電商、文旅等方面的生財渠道,共享發展紅利。
善用人的價值
守住“魂魄”,構建制度,凝聚廣大鄉賢力量
鄉村,綿延千年的傳統聚居形態,是精神家園的象征,也是人們反哺桑梓、實現價值的落腳點之一。 在荻港,章、吳、朱三氏家訓流傳至今,“六老”、“八大員”等鄉賢品牌相繼建立。遵循歷史軌跡的同時,用制度善用人的價值。
“里巷埭往這邊走”“桑基魚塘與外巷埭相連”……一有空,村民章宇民就會到荻港景區報到,指路、介紹、維護環境,忙得不亦樂乎。
章宇民是“六老辦”的成員,年過古稀,但還算“年輕”,因為六老辦”里最年長的倪友方已經87歲了。
據了解,“六老”是指義務政策法規宣傳員、民主管理監督員、環境衛生督查員、不穩定因素排查信息員、小矛盾小糾紛調解員、關心下一代輔導員。
在位于南苕勝境的辦公室內,兩張舊桌子、幾把舊椅子,拼成一個簡易的辦公場所。雖是兩人一班崗,辦公室常駐人數總在4名左右,即使不去巡邏,大家也喜歡聚在這里聊聊天,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
“2001年,村里把老人集中起來,選出‘六老’。他們德高望重、說話有分量,是全村人的榜樣。”楊升輝介紹,以前,孩子們喜歡攀折花草,亂扔紙屑,“六老”就跟在后面,不聲不響地撿垃圾。孩子們回頭一看,羞得滿臉通紅,轉身跟著撿。村里舉行重大活動了,“六老”不管刮風下雨,幫著在場內維持秩序。這兩年,“六老”還擔任起一年級學生的開課老師,教他們村風民規、村史典故……
“六老“的模式還在“升級”。
在“六老辦”西南側幾十米處,是荻港鄉賢館。該館西廳列舉了16名鄉賢的基本情況,東廳展示了新歷史條件下鄉賢反哺桑梓的感人故事。村民章明夫常來這里走走看看,他是這些故事的收集者之一。
“收集故事十余年,我們想展示荻港的文化自信;此外,也想通過故事的具象展現,加強與鄉賢、村民的紐帶聯系,提高大家對家鄉的認同感。”他說。
去年11月,在鄉賢館開館當天,荻港成立了全市首個村級鄉賢會。會上,72名村內、外鄉賢組成了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的基層社會組織,并建立了“八大員”體系。相比“六老”,增加了對外形象宣傳員、趕超發展助推員等職能。
新思路帶來新變化。錢小紅是鄉賢會成員之一,在桑基魚塘內承包了300多畝魚塘,通過立體套養模式一年能賺3000多萬元。今年,她認領了趕超發展助推員,在村里不僅做起了經驗介紹,還手把手教養殖戶套養;82歲高齡的上海東華大學教授章宗成,對家族脈絡進行細致梳理,編撰了《荻溪(港)章氏》,希望能為家鄉文化傳承盡一份力……
在采訪期間,正巧碰上了在外興辦企業的章宗珉回鄉。她打算撤資回村里修建民宿和主題酒店,總投資預計上億元。不過,她也有個要求,“得去鄉親家里走走聽聽,他們不喜歡、不受益的她就不做。”楊升輝說,正是因為傳承有序的文化、深入內心的故土鄉愁,像這樣一心一意為村里發展的鄉賢不斷回歸,荻港發展也因凝聚他們的力量后,更加煥發出勃勃生機。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