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事實表明,仙居的綠色發展理念,不僅僅在生態領域踐行,而是已經滲入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仙居縣官路中心小學學生們,亮出利用廢舊衣物和閑置布料制作的“個性”書包。 本報記者 李昌正 攝
教育部門開發了《低碳校園》等綠色知識教材10多冊,讓孩子從小就體會綠色低碳生活,構筑了一系列綠色行為規范;
《市民綠色公約》《村居綠色公約》《綠色醫院公約》……各行業、領域都制定了特點鮮明的綠色公約;
……
“仙居‘綠色共識’的形成,得益于我們從頂層設計開始,各個領域全面的推進——全面規劃,全域推進,全民行動。”仙居縣委書記林虹說,它是全面的“綠色發展”。
全面規劃:不僅在生態領域有所建樹,開始延伸到文化、道德和價值領域
仙居的綠色發展理念,從“生態立縣”開始,起步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這種理念,不僅僅試圖在生態環境方面引導人們去發展,或解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最關鍵是通過這一理念,解釋現實中的種種不合理性,來改變現實的功能。”仙居縣委副書記、縣長顏海榮說。
2015年8月,省政府批復仙居縣開展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全縣上下按照“綠色發展 科學跨越”總要求,全面規劃,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領域迅速擴大。
經濟發展的綠色化,率先得到了實踐。比如,針對傳統醫藥產業,仙居提出要培育高端醫療器械產業。近年來,仙居積極培育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等三大百億產業,推動產業向綠色、高端發展,制造業落后產能縮減了30%。
不僅在生態和經濟領域有所建樹,仙居的綠色發展理念還試圖向文化、生活、道德和價值領域延伸。
事實上,這一企圖已經有所成就——慈孝文化、志愿者服務、鄉賢文化等綠色品牌不斷打響,“綠色”成了仙居人的道德、價值標準和文化導向。
在第二屆中國縣域綠色發展仙居論壇期間,仙居在全國率先發布了綠色村居、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等七大綠色標準,推動全民傳統生活方式的綠色轉變。
“我們正在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鄉土化、綠色化,形成文明鄉風。”仙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應文彬說。
從創建中國慈孝文化之鄉到成為中國長壽之鄉,仙居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綠色跨越。
全域推進:不僅僅停留在鄉村或城市,從一開始就十分在乎城鄉村聯動
近年來,大力建設的高端民宿村,獨特的“楊梅經濟”“農事節慶經濟”,仙居催生出一批大健康、大文化新業態。
“從表面來看,仙居綠色發展理念的實踐,似乎依托于農村的自然生態環境。”仙居縣發展改革局副局長、縣綠色辦常務副主任孫郁倉說,“實際上,一開始我們就注重統籌推進綠色城鄉協調發展的,形成全域共進、全民共享發展格局。”
——構建合理城鄉空間格局。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以永安溪為主軸,中心城區為核,東部生態工貿區、中部旅游休閑區和西部生態宜居區為“區”,南部、北部兩個生態“板塊”的“一軸一核三區兩板塊”的城鄉空間格局。
——在城市,聚力創建綠色生態城區。比如,優化人居環境規劃設計,統一實行綠色規劃、設計、施工標準;大力推廣綠色建筑,政府投資新建的各類公建項目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推進城市綠色照明專項行動,完成城區路燈LED改造。
——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改革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完善財力保障機制,推進城鄉公共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仙居綠道就是仙居全力打造的“全域景區化、景區一體化”的一條主軸。
“綠色辦負責考核,起著協調各部門涉及綠色發展的功能,我們的考核指標體系對城和鄉都是同一標準,一視同仁。”縣綠色辦副主任方宇說。
仙居縣農辦副主任沈建國告訴記者,到2017年末,全縣共投入了76臺智能化的垃圾處理終端系統,實現了全縣全覆蓋。
“前兩年,在發展綠色經濟上,我們重點關注了城區傳統制造業的綠色化發展,前兩屆綠色論壇的主題也圍繞此展開,今年,我們在討論主題時,大多數人意見傾向于:鄉村振興。”孫郁倉說,鄉村產業不興旺,農民不富起來,綠色發展也成了空談。
全民行動:不僅僅停留在本地層面,在外仙居人和外來游客都是自覺踐行者
全民行動,是仙居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最大特色。
“仙居的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每個人身上,甚至是在外的仙居人和來仙居旅游的人。”方宇說。
——通過干部綠色發展專題輪訓、中小學生開設綠色生活課程、綠色化發展改革頭腦風暴沙龍等形式,強化全縣干部群眾樹立綠色理念,形成綠色自覺。全縣黨政干部參加綠色化培訓比例已達100%,鄉鎮干部參訓已做到全覆蓋,全縣群眾知曉度達70%以上。
——實施社會綠色大創建。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七個社會領域綠色創建地方標準范點和亮點。目前,已成功創建綠色機關、綠色社區、綠色學校,創建比例達50%,成為全省率先形成系統化綠色標準的縣。
——實施綠色生活大踐行。通過“全年公交免費乘”“居民光伏發電拿補貼”“1357綠色出行”“綠色放心消費村村行”等活動,鼓勵居民綠色出行,倡導綠色用能。創新實施“綠色貨幣”制度,建立“綠色生活基金”,對居民參與綠色消費、節能環保、光盤行動、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行為進行綠幣獎勵,發動居民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通過建立綠色公約、綠色資產清單、綠色貨幣等“三綠”機制,充分調動黨員干部、村民群眾、外來游客主動參與鄉村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家園、增進綠色福祉、深化綠色改革的全過程,不斷完善美麗鄉村的治理模式。
有了綠色貨幣的激勵,游客更加自覺地踐行“碳補償”“碳抵消”的消費理念,農家樂(民宿)垃圾分類投放率實現100%。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