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省再次交出喜人的環保成績單。在降水量同比減少39%、主要江河徑流量同比減少47%的情況下,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全省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領先,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結果居全國第二位,12條主要河流Ⅰ類~Ⅲ類水質比例為95.8%,完成國家下達的水質優良比例考核要求;9個設區城市空氣平均達標天數占比96.2%,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8.2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27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7.2%,完成國家下達的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
砥礪奮進又一春。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福建省聚力新征程,奮力答好新時代“生態”卷。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人勤春早抓落實。2月23日下午,春節長假結束沒多久,一場延伸至縣(區)的全省環保工作視頻會議正在召開。會議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全省環保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治污攻堅的過程,也是推動轉方式調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率的過程。去年,福建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臭氧污染防治、推進區域聯防聯控、提升治污減排水平,強化督促檢查,超額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的目標任務,“大氣十條”終期考核為優秀。僅臭氧污染防治,就完成700多個治理項目。
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打贏藍天保衛戰,不僅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更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任重道遠。
“清新福建”不靠風吹靠實干:完成60個省級重點治理項目持續深化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強輕微污染天氣應對,有效提高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今年打贏藍天保衛戰計劃正全面啟動。
為有源頭活水來,從源頭上深化水污染防治,2017年福建省推進工礦企業污染防治、城鎮生活污水治理、畜禽養殖綜合整治等10個方面142個項目,按照國家“水十條”統一要求完成造紙等六大行業清潔化技術改造。
猛藥去疴,刮骨療毒。南平市持續深入開展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行動,累計拆除生豬養殖場1.1萬多家,削減生豬400多萬頭。福州、廈門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小流域考核斷面Ⅰ類~Ⅲ類水質比例提升了,劣Ⅴ類水質比例下降了。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總體達標率99.2%,位居全國前列。
嚴字當頭,實字托底。今年福建將進一步完善河長制、落實湖長制,推進主要流域治理,消滅牛奶溪,確保2018年全面消滅匯入12條主干流、直接入海及省級考核的小流域劣Ⅴ類水體。實行“一個飲用水水源地、一套整改方案、一抓到底”,確保飲用水水源安全。
加強土壤污染治理舉措,保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去年福建省完成約1.7萬個農用地土壤詳查點位布設,5000多個樣品采集工作,啟動5個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新增危廢處置能力19.1萬噸/年,建成并推廣運用全省固體廢物環境監管平臺,完成14萬噸貯存危廢清理處置,削減限制類固體廢物進口量約30萬噸。今年仍將深入落實“土十條”重點任務,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深入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強化目標考核和成效評估,逐步提高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回眸往昔,眺望前行之路,福建治污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看得見的生態高顏值,摸得著的獲得感,讓百姓紛紛點贊“藍天多了,山水美了,幸福感強了”。
做好“生態+”文章
生態資源是福建省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省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發端于生態建設,福建省做好融合文章,從生態佳邁向“生態+”,生態建設與產業、文化、民生、旅游、城建等深度融合,生態投資成為有效投資。
“一個廣場變成一個大花園,好像就是轉眼間的事,贊!”正在漳州市區“四季花海”中給孩子拍照的市民盧小瑩,言語間透著驚喜。這種城市生態建設“一天一個樣”的變化,近年來漳州市民感受特別明顯。
以“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為發展定位進行城市生態建設,漳州市推進“五湖四海”項目建設,讓生態+的效應不斷延展。“我們改變生態建設的傳統路徑,輔之以合理的片區規劃,反而帶來了土地溢價、商業集聚等多重效應,做生態還賺錢了。”漳州城投集團董事長賴紹雄說,幾年前,他剛接手碧湖項目時,并不被業內看好。如今,這座由舊村改造而成的市民公園周邊,萬達廣場、皇冠假日酒店等高端服務配套日益完善,中國鐵塔、中海油、中石油等央企及眾多金融機構紛紛進駐。
三明市大田縣礦產資源豐富,曾是全國首批百個重點產煤縣之一,采礦歷史逾600年。近年來,礦山開發帶來的環境影響日益凸顯。在礦山治理中,大田縣不僅讓廢棄礦山重披綠裝,更因地制宜地進行了綜合開發探索。提出礦山治理的“五園模式”,在復綠補植基礎上,根據各個廢棄礦區的地質、土壤特性,將其開發成家園、公園、果園、產業園或田園,實現生態恢復與土地集約化利用、農民增收同步推進。最近5年,大田的“五園”模式投資額超過3億元。去年的兩岸林博會上,福建省旺中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決定在大田縣投資5億多元,投資蛋雞生態養殖項目。而其用地正是大田縣前坪鄉的一處由廢棄礦區改造成的產業園。
福建利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諸建華,是在南平建甌市創業的浙商。他的公司專注于廢紙制漿造紙,屬于南平市確定的七大綠色產業之一。最近,諸建華終止在浙江、江西的數個投資項目,騰出資金用于福建利樹公司的增資擴產。諸建華信心與底氣,來自南平市日前出臺的《南平市支持綠色產業發展十條政策》。“新政干貨滿滿,涵蓋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等10個方面,其中包括每年不少于3億元規模的‘南平市綠色產業發展資金’。”諸建華表示,南平市正通過激勵政策,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構建高技術化、高附加值化、低碳化的綠色產業體系,讓他干勁十足。
生“綠”更生“金”。在旅游領域,生態稟賦同樣成為吸引客流的利器。全省游客接待數、游客總收入高于全國增幅。
在福建,“生態+”催生出民生環境、城市形象與營商環境系列蝶變的同時,提升了宜居、宜業、宜商、宜游水平,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數據顯示,2017年福建省GDP約3.23萬億元,比增8.1%。
走好“綠色”新征程
春潮涌動,萬象更新。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使命呼喚新作為。既要生態環境“高顏值”,又要經濟發展“高素質”。進入新時代,如何走好新征程?
“著力綠色發展,不斷鞏固發展永續優勢。”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清新福建成為樣板。
立下環保軍令狀,堅決守住福建的綠水青山。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積極應對臭氧污染天氣。消除黑臭水體,加強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持續實施“清潔土壤”工程,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提高到100萬噸以上,推進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回應群眾關切, 對中央環保督察轉交的信訪件進行全面梳理,并建立督察整改存在問題動態臺賬,嚴格對賬銷號。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今年省級預算加大投入用于大氣、水、土壤三項污染防治,各地也將加大投入力度。落實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籌措政策,力爭到2020年補償資金比2015年翻一番。鼓勵社會資本以PPP工程包或購買服務的模式參與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培育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市場化長效機制。一大批惠民利民的項目即將上馬。
各地擂響戰鼓,奮力新征程。福州、龍巖將黑臭水體整治作為民生工程來抓。福州市在去年消除43條黑臭水體后,決定于5月底前,在城區水系治理領域開展“整裝再出發,百日大會戰”為主題的勞動大競賽。市長尤猛軍帶領市直有關部門和四城區主要負責人,實地督導檢查城區黑臭水體治理和串珠公園建設情況,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龍巖制定了《龍巖市推進城市污水管網建設改造和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方案》,明確中心城市建成區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清淤疏浚、河道清障、沿河主要排污口截污工程,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為打好土壤污染防治的突破戰,廈門市在全面啟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后,進一步創新舉措,根據排查的結果組織首批47家重點企業簽訂土壤污染防治責任書,加強重點企業對土壤污染的管控。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責任書明確對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實行終身責任制。
打通城市“血脈”,激發城市活力。泉州市啟動中心市區內溝河綜合整治,構建“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內溝河環境。同時,開展環保設施與能力建設大會戰,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危廢處理設施、環境監測能力等4個方面建設,加快補齊環境治理短板。
三明市積極發揮治污能動性,不斷探索環保新方法、新路徑,通過環境信用評價、環境污染責任險等制度,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化被動治污為主動治污。污染治理工作不斷深入,三明市在全省率先消除Ⅳ類以下水,全面進入Ⅳ類水的新時代。改革探索不止步,消除Ⅲ類以下水質的小流域,是三明市今年的新目標。下一步,三明市將繼續深化以責促治、以法促治、以企促治、以利促治、以曬促治的“五治”工作法,形成多方合力,讓人民共享更多綠色福利,為發展提供生態保障。
以綠色為底,以創新點睛。南平市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效率、更實的舉措,選準七大綠色產業,謀劃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力爭新增“五個一批”項目1500個,實施省市重點項目428個,讓產業發展與青山綠水相得益彰。
寧德市提出,力爭2019年創成國家級森林城市,發揮山、水、林、城、田、海等自然生態景觀特色,構建寧德“一核、兩帶、三線、八極、百園、千村”的生態框架脈絡。
莆田市探索設立“企業河長”,構建“政府主導、企業認養、多元參與”的管護機制。
奮斗在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新福建征程上,讓生態文明共建共享,讓“美麗”近在咫尺,福建省匯聚磅礴力量,馳而不息,一往無前,未來可期。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