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山頂,環視四周,可望見山腳、山坡上的農田里一片濃濃綠意。“這里有100多畝香榧,計劃今年授粉,明年會有第一批產出。”3月5日,一場暴雨過后,柯城區溝溪鄉直力村干部吳土清駕著三輪車,趕往位于后力自然村的香榧基地查看情況。按照他的話說,這些香榧是今后村集體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需要細心看護。村支書謝富昌更是視香榧為村莊脫貧致富的“寶貝”,三天兩頭往基地跑,硬是從“門外漢”變成了“香榧專家”。
自去年2月下旬以來,“一村萬樹”行動在柯城區迅速鋪開,溝溪鄉借此契機以樹扮美了鄉村,同時探索植下“綠色銀行”,助力鄉村經濟振興的興村富民之路。時隔一年,“一村萬樹”行動初顯成效。
直力村: 村投村管,村民土地入股,種下“子孫樹”
“今年香榧青果每斤收購價漲到了35元,干果每斤160元,而且市場上供不應求,不愁銷路,效益遠遠超過柑橘。”吳土清介紹,直力村是個一窮二白的“空殼村”,村集體僅有數十畝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荒山。2015年,村“兩委”赴紹興市嵊州縣考察香榧產業,了解到當地一個種植條件比直力村還差的村莊通過種植香榧,人均年收入超過了1.5萬元,村集體收入逾500萬元,因而萌發了引入香榧種植的念頭。
一方面是經受凍害后村莊留下了大量的拋荒地,另一方面是實地見到了香榧改變了一個村莊,謝富昌等村“兩委”干部從嵊州考察歸來后,達成了一致意見——勒緊褲腰帶也要把香榧產業發展起來。
2015年,直力村從林業、農業、農辦等部門爭取到資金,利用村集體所有的荒山,以及從村民處流轉而來的廢棄柑橘地,建成了香榧基地,首批6000株“2+6”苗木(實生苗2年、嫁接后6年)順利種下,由于有專人管護,苗木存活率達到90%以上。
2017年,“一村萬樹”的“東風”吹到了直力村,村“兩委”發動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參與香榧種植。庭院、拋荒地、邊角地,直力村直塢自然村有九成以上的村民拿出自家閑置的土地,交給村集體實施第二期香榧項目,種植面積有100多畝。
“村民只需提供土地,村集體出資購買苗木,負責香榧的統一管護和銷售。”吳土清說,雙方合作模式是村民土地入股,占35%的股份;村集體承擔苗木采購及日常管護成本,占65%股份。香榧產生效益后,雙方按照占股比例進行分紅。
“全村共種下10600棵香榧樹,首批6000株很快可以掛果,按照每畝6000元測算,預計掛果后,年收益可達120萬元,戶均可分紅2180元,村集體增收72萬元。”謝富昌算了一筆賬,他說,雖然香榧生產周期長,屬于前人栽樹、子孫受益的“子孫樹”,但是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而且,通過種植香榧,村莊也收獲了生態效益,綠化水平得以提高,原先雜草叢生的荒山已經變成了綠油油的青山。
五十都村: 公司化推進“一村萬樹”,“公司+農戶”讓村民多重受益
“嘗嘗我們自產的‘茶葉’!”一棟新建廠房里,溝溪鄉五十都村村民主任陳江求打開倉庫大門,取出一撮“茶葉”,伴隨開水的沖入,一股濃郁的香醇氣味撲鼻而來。
“茶葉”產自五十都村的金錢柳基地。去年年初,該村在“一村萬樹”行動號召下,流轉了200多畝土地,引種金錢柳。
“金錢柳葉子制成的茶,對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有很好的療效。”陳江求當起了“推銷員”,他說,目前,該村已經生產了1500多斤金錢柳茶,并注冊了“金錢眉”品牌。產品分鐵罐與瓷罐兩種包裝,每件產品售價在200元以上,大部分銷往杭州、上海等城市,受到客戶好評。
五十都村的金錢柳項目,由村集體控股、村民入股成立的“衢州市點街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從種植、加工到銷售,均是公司化運作。
廠房里,搖青機、發酵房、殺青機、烘干機等設施齊全,一天能加工150多公斤茶葉,足以滿足基地的加工需求。公司還在廠房內設置了一間產品展示廳,目前展廳正在裝修。
加工廠的對面就是金錢柳種植基地,高的苗木有兩三米,矮的也有1米多。“起初,村里流轉土地種植金錢柳,許多村民不樂意,為了發展集體經濟,黨員帶頭干,提出以自家土地置換村民土地的方式成功完成了土地流轉。”陳江求說,該項目的發起緣于村支書胡雪斌做過苗木生意,熟悉苗木產業,而當時村集體缺乏收入來源,恰巧“一村萬樹”行動在全區開展,村“兩委”下定決心,借助上級政策,將“搖錢樹”種到了村里。
“村民從金錢柳項目獲得的收益是多方面的,參股村民可以分紅,流轉出土地的村民每年能拿到租金,種植、采摘、加工過程中,公司也會雇傭村民,去年光基地雇工工資我們就支付了10多萬元。”行走在田間小路上,陳江求指著遍布基地的棧道說,村里還在樹下撒下花種,打造花海,到了夏季,還能吸引游人觀賞,為村莊的旅游產業“加碼”。
背景鏈接
“一村萬樹”是指一個村以一種樹為主,以適合本地種植的珍貴樹、經濟價值較高的財富樹和樹形比較漂亮的彩色樹為主,突出“一村一品”。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利用農村的邊角地、廢棄地、荒山地、拆違地、庭院地這“五塊地”作為主要種植區域,種植規模達到村均萬棵以上、戶均10棵以上。
柯城區“一村萬樹”的實施主要有民辦公助、股份合作、村企聯合三種模式。
“民辦公助”由林業部門或村集體提供苗木和技術指導,農戶可以在閑置地上自種、自養、自銷,未來收益歸農戶所有;或者將閑置地統一流轉給村集體,由村集體代種、代養、代銷,未來收益農戶與村集體按約定比例分成。
“股份合作”由農戶以閑置地、拋荒地入股,村集體或村旅游開發公司組織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營銷,未來收益按照入股土地面積或種植數量進行分紅。
“村企聯合”則針對靠近園區、廠區的村莊,由農戶或者村集體提供閑置地或農用地,園林公司或企業后勤服務公司提供種養銷“一條龍”服務,未來收益農戶(或村集體)與企業按8:2分成。
從全市層面看,2017年,我市共投入專項建設資金2.8億元,建成“一村萬樹”示范村212個,初步建成保障性苗圃6個,盤活閑置土地2萬畝,種植浙江楠、楓香、銀杏等各類苗木260余萬株。各地以“一村萬樹”行動作為“提高森林質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取得了較好成效。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