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馬路,兩邊分別是“巨久輪轂”和磐安縣尖山鎮藤潭崗村。一個是年銷售近2.7億元的企業,一個是全國文明村。
去年初,記者采訪時曾聽聞這對“鄰居”有摩擦,村民捂著鼻子,對馬路對面的氣味直搖頭。
“把廠房往后移!”創二代小林考慮“鄰里關系”,投資新建1萬平方米廠房,引進封閉式自動化生產線,一只只輪轂“關起門來”產出。
時隔一年,新廠房投入使用,還有“身家”約530萬元的廢水處理設施和廢氣處理設備正在配套。盡管距離遠了,兩家“鄰居”的心卻近了。
“來到這片綠水青山,就要吃生態飯。”發展生態工業園區的倒逼轉型,讓新巨久有了新氣象,輪轂從進廠到包裝全過程均在新廠房內完成,自動化生產過程均衡環保,今年預計產值提升1億元。
去年,磐安工業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14.2億元,國地稅收入1.4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789.73萬元;固定資產投資4.26億元,其中工業投資4.09億元;引進內資4億元,其中“浙商回歸”到位資金2.3億元;新創辦投資3000萬元以上企業5家,“小上規”企業新增3家,制造業進“京東”企業8家。
一面是園區企業欣欣向榮,一面是“園中村”破舊立新。
“變化太大了,我得花點時間找找兒時玩伴現在都住哪。”在外打拼的尖山鎮陳村人張海鋒回到老家過年,贊嘆眼前新房林立的景象。
去年4月,陳村還隨處可見低矮老舊的泥瓦房。看著同處尖山的管頭、陳界乘上生態旅游的快車,陳村人心里癢癢。這癢如何撓去?陳村打響一場全村房屋舊改新的攻堅戰。
“兒子你看,我們家新房3樓做套間設計,拿來出租怎么樣?”張小榮對張海鋒說。“這多好呀,就這么辦!”
作為“園中村”,陳村也有自身優勢——工旅融合。隨磐安工業園區而來的投資者和大量勞動力,成了陳村村民致富路上的“客官”。村支書張偉財說,農民新房建起來,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告別“一樓二樓自己住,三樓四樓養老鼠”。
“一樓裝修起來做特色餐飲,上面的出租。”村民討論著,過完春節,就能打開門做生意。“利用園區資源,亮出一個陳村專屬的招牌來。”園區干部也幫著村里謀劃。
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這一長期以來的“兩難選擇”,磐安工業園區工旅融合很好地解決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