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濕地景區 陸海華、汪玲 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去年以來,西湖區緊緊圍繞全省剿滅劣V類水工作會議、剿滅劣V類水誓師動員大會精神和“剿滅劣V類,誓奪大禹鼎”的總體目標,結合“美麗西湖”行動,以實現“全面小康、全域美麗、全民幸福”的首善之區為著力點,按照省委“三五七”治水時間表,提前謀劃,系統治水,科學排定治水項目,推動治水工作從治標向治本轉變,從工程性治水向水質性治水轉變,從末端治水向源頭治水、過程性治水轉變,從重點治理向全面拓展、全域覆蓋轉變,全力推進“五水共治”各項工作,使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提升。
下一步,西湖區將以“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為重點,全面總結以往治水經驗,鞏固治水成果,加強長效管理,完善工作機制,大力推進截污納管、雨污分流等基礎性工作,切實提升河道水質,實現河水清澈見底、河岸花紅柳綠、河邊居民休閑娛樂,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朝 最難治的劣V類河都重現碧波 西湖區已全域消除劣V類水體
在三墩鎮城管辦工作人員老沈的記憶中,東陳河是三墩版圖上最難治的劣V類河,而如今,已蝶變為一灣碧水,漾動著淺淺漣漪;87歲的繆老伯是桕聯社區的居民,家門口的三號浦,在經歷了污染發臭之后,如今搖身一變,成了一條景觀河,河水清澈見底,河岸花團錦簇;每天閑暇時分,71歲的李杏元都會順著留下河河邊的游步道轉悠一圈,曾經污濁泛起、氣味難聞的留下河,如今碧波蕩漾,時有飛鳥掠過,河畔綠樹成蔭……
東陳河、三號浦、留下河的蝶變是西湖區五水共治成效的縮影。如今,西湖區居民記憶中小時候的河道都回來了。
去年以來,圍繞省市“剿滅劣V類水”目標,西湖區上下以背水一戰的決心、志在必得的信心,全力推進各項治水工作,堅決打贏剿劣大會戰。概括起來就是“四治”、“十法”,“四治”即:堅決治、科學治、系統治、徹底治;“十法”即:督、嚴、引、迎、截、清、綠、拆、轉、關。
主要取得了以下六個方面成績:一是通過整村拆遷、整治,基本消除拆遷城中村地塊的污水直排現象,基本實現保留城中村地塊和小城鎮區域徹底的雨污分流和截污納管;二是通過甲魚塘取締和土地流轉,基本消除農業面源污;三是通過拆違和美麗鄉村建設,基本消除農村地區公建單位和違法建筑的截污盲點,實現截污納管全覆蓋;四是通過實施水生態修復和河道溝通工程,有效提升河道自凈能力和生態修復能力;五是通過干塘清淤和沿線排口治理,徹底消除河道底泥污染和沿線隱蔽排口排污問題;六是通過落實“四個一”長效管理機制,解決以往多頭管理,相互推諉扯皮問題。
2017年9月,西湖區已全域消除劣V類水體。截至2017年12月,全區142條河道(含重要村級河道)三類水以上河道107條,占比75.4%,四類水河道20條,占比14.1%,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0.2%和17.6%。
愿景 美麗西湖水清岸綠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也是西湖區一直在貫徹和堅持的。
走進新時代,邁向新征程。下一步,西湖區將堅持項目為綱,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一方面要加快兩大污水處理廠和相關污水泵站、管網等配套設施建設進程,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另一方面是結合“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全面系統排查全區雨污水管網和生活小區、公建單位的雨污分流、截污納管情況,分期分批實施雨污分流和截污納管項目。
西湖區還將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閘泵站一體化自動管理平臺,對之江地區和區本級配水閘泵站實施統一運行維護管理,提高自動化、信息化水平,實現科學調度、精準配水。建設智慧治水平臺,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終端、河道重點排口、閘泵站和河道水質實行全天候全方位監控,切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同時,西湖區將深化河長制體制建設,切實發揮河長作用。進一步深化河長制各項機制體制,強化河長考核,增強河長履職能力,提高河長巡河護河的積極性、主動性,強化河長協調、交辦、報告、處理機制,切實發揮河長在提升水環境中的作用。
另外,西湖區將落實長效管理措施,鞏固提升治水成效。治水工作“三分治、七分管”,西湖區將嚴格落實“四個一”,即一河一長全覆蓋、一把掃帚掃到底、一網統管各終端、一把閘刀管到底的工作模式,以確保治水成效常態化鞏固。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