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都鄉西坑村
【核心提示】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那些凝聚農耕智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古村落,如何得以留存、實現振興?松陽四都鄉,一場關于古村活態保護與利用的探索早已展開,從過去“空心化”嚴重、計劃整體搬遷下山的落后山鄉,到如今產業興旺、人財物大量回流的“網紅”鄉,四都鄉在短短幾年間實現逆襲,所轄的5個中國傳統村落生機重現。解讀這一發展軌跡,可為傳統村落振興帶來啟示。
浙江在線1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慶麗 縣委報道組 孫麗雅)如今,幾乎每一個四都鄉人都感到慶幸:“還好,當年在山里留下了這片古村落!”
他們所說的“當年”,是2010年前后。那時的四都鄉,山高路遠,耕地匱乏,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孩子以及一幢幢已經或即將傾圮的老房子。
是整體搬遷、下山脫貧,還是任由這些老宅破敗直至消失?去與留之間,四都鄉作出一個折中的選擇:全鄉11個行政村中,將4個群眾搬遷意愿較強的高山遠山村整村搬遷,其他村分步實施,這其中包括1個鄉政府所在村、5個中國傳統村落和1個縣歷史文化名村。
再看如今的四都鄉,經過修整的黃泥房錯落排列,推門而入已是精致、舒適的高端民宿;昔日的拋荒地上,翠綠的蔬菜瓜果茁壯成長,甜美的高山生態蘿卜成為互聯網上的搶手貨;大量工商資本與青年人才涌入山間,各村干部群眾干勁十足……2017年,全鄉接待游客4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達6000萬元,帶動800多人增收致富。
一個幾乎消逝的高山鄉,一片沉睡多年的古村落,如何用6年時間改變命運?修舊如舊的活態保護,歷久彌新的鄉土文化,不甘落后的奮斗精神,這是四都人給出的答案。
四都鄉平田村(宋世和攝)
老房子邂逅新機遇
“過云山居”“云上平田”“云端覓境”……這兩年,在四都鄉不斷涌現的民宿或農家樂中,“云”字是取名的標配。
早晚溫差的急劇變化以及平均海拔700米以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一年中有三分之二時間被云霧環繞。到四都鄉體驗瞬息萬變的云海景觀,成為不少人的向往。
而在慕名而來的投資客和創業者看來,更吸引他們的,是這里保存完好的鄉土風貌與歷史文化氣息。
在《中國鄉土建筑的世界意義》一文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陳志華寫道:“中國兩千年的農業文明史,主要是農民的文明史,這一部文明史的見證,極重要的是千千萬萬農民生活在其中的鄉土環境,主要是建筑。”
四都鄉正是如此。
于是,我們在第三批入選中國傳統村落的陳家鋪村看到,獨特的選址和階梯式布局,讓村莊形成別具一格的“崖居”奇觀。上百幢由泥土、木板、青磚、石頭建筑的房屋,利用地形地貌和巖石結構,從山崖一直延伸至山腳,落差高達200余米,彰顯著先民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與匠心。
海拔640多米的西坑村中,著名的“松宣古驛道”穿村而過,20多座清代建筑和40多座民國古民居有序分布,古樹、古道、古民居的濃郁復古風,每年吸引大批畫家來此采風、寫生。
2015年,當3位年輕人廖敏智、李超駿、潘敬平來到西坑,開出全鄉第一家“網紅”民宿“過云山居”時,有心人便察覺到,山上老房子的春天到了。
而當人們把觀察的半徑擴大,放到整個松陽縣時便會發現,一場關于傳統村落活態保護與利用的探索早已開始。
2013年以來,松陽制定“開展傳統民居改造利用的實施意見”及其配套政策,引導、幫助村民對住房進行修繕、改造,用較低的成本達到改善居住條件的目的。為此,縣里一方面積極申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等項目資金,發起“拯救老屋行動”;另一方面整合美麗鄉村建設等專項資金,修復傳統村落,并對民宿、農家樂、農產品產銷等給予扶持及地方稅收優惠政策。
目前,松陽有71個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并先后入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范縣、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試驗區。
“江南秘境”的獨特魅力,尋路而來的大批游客以及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為距離縣城十來公里的四都鄉,創造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四都塘后村(姜曉東攝)
鄉土的精神不能丟
房子修好了,民宿開出了,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跟上,古村的生機和活力就能油然而生嗎?這是四都鄉平田村“云上平田”民宿經營者葉大寶近來時常思考的問題。
這個挺能“折騰”的姑娘,曾在杭州有份不錯的工作,后來辭職來到平田搞民宿。幾年過去,“云上平田”民宿項目已發展到第三期,形成一個集住宿、餐飲以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民宿綜合體”;當年的返鄉青年葉大寶,如今是云上平田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不過大寶說,她更喜歡的頭銜,是“云上平田聯合創始人”。在她看來,經營公司和民宿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項目的引進與發展,為平田村開創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這其中,既有宜居宜業的鄉土生活,更要有一以貫之的鄉村文脈與文明鄉風,后者才是歷史文化村落可持續發展的靈魂。
最近,大寶在網上發起的公益募捐——“修建江爺爺的老房子”,成為村民時常提及的樂事。
家住“云上平田”邊上的江爺爺夫妻倆,由于身有殘疾行動不便,平時只能靠種些糧食、蔬菜供應民宿增加收入。大寶發現,老人的房子年久失修,居住條件簡陋,便于2017年10月底發起募捐,兩個多月來收到捐款4萬余元。
“無論社會怎樣變遷,鄰里守望、和睦友善的鄉土精神不能丟棄?!贝髮氄f,接下來,她打算和村里的熱心人一起,在春節前幫江爺爺修繕屋頂和地板,增設一個獨立衛生間,讓老人家住得更舒適。
這樣的故事,在四都鄉不是個案。
2016年6月,在鄉里推動下,“云上平田”及其廣告公司的20多位員工成立團支部。從那時起,這批年輕人逢年過節會請村里老人一起吃飯,每周為老人提供理發、打掃衛生等志愿服務,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充盈鄉間。
不遠的西坑村中,“云端覓境”的投資人之一谷增輝,在完成民宿的設計建造后,又著手村莊的整體規劃。老照片博物館、鄉村劇場、鄉村集市等一系列公共活動場所的設計,旨在重現鄉土社會的傳統民俗,喚起鄉愁記憶。
“傳統節慶、集體娛樂等活動,既是鄉土生活的歷史積淀,也是鄉村公共活動的平臺,具有協調村民行為、深化社區認同和維系鄉村價值的功能?!惫仍鲚x說,新的村莊規劃,與其說是修復一個古村,不如說是想要修復一種生活方式。
四都湯成送戲下鄉(姜曉東攝)
更大的改變在人
“以前還能顧上自家的生意,現在整個人都撲在村里了?!毖刂暄训纳铰?,陳家鋪村黨支部書記鮑朝火一面駕車載我們進村,一面說起陳家鋪村近幾年的改變。
如今,在這個海拔850多米、約500人的小山村里,依山而建的云夕鄉土藝術酒店初見雛型,先鋒平民書局已進入裝修階段,建筑面積達3300平方米的精品民宿項目即將動工,陳家鋪村被納入省級一事一議助推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獲得財政扶持400萬元……鮑朝火感慨,相比看得見的村莊變化,“四都鄉更大的改變在人”。
直到現在,鮑朝火還記得2012年當選村支書時,父親鮑根余曾經極力勸阻:“村干部不好當,吃力不討好!”
可是當一個個振奮人心的項目簽約落地、村莊發展駛入快車道時,鮑朝火發現,父親的眼神里多了肯定與贊許。曾經對村莊事務不太關心的老人也拿起農具,回村種起了高山蔬菜,今年還計劃創辦合作社,帶領村里老農發展生態農業。
40來歲的西坑村村民丁朝來,今年也有個“小目標”——把農家樂“云里聽蛙”的營業面積再擴大一倍,并對就餐環境進一步改善,“畢竟游客多了,對吃住的要求更高了,我們得跟上他們的需求?!?/p>
曾經,走出深山的丁朝來沒想到自己會再回來。10多年前,他們一家通過下山移民政策,搬到了縣城的小區。2016年,在村里人極力邀請下,他和妻子一起回村經營農家樂,親歷了西坑村由衰轉興的變化。
去年,西坑村統一向村民流轉一批老宅,計劃修繕后再流轉給經營者。聽聞這一消息后,丁朝來主動找上門去,租下“云里聽蛙”隔壁的老宅進行改建,租期為20年。
“新時代,必須有新作為?!彼亩监l黨委書記楊志鋒表示,對照鄉村振興戰略,全鄉將圍繞綠色生態示范區、山居民宿集聚區、全域旅游產業區、藝術創作典范區和鄉村文明復興區建設,大力發展民宿等產業,豐富鄉村業態,推進鄉風文明。
古樸寧靜的四都鄉,期待著更精彩的蛻變。
四都陳家鋪村村民在曬番薯干(姜曉東攝)
【專家點評】讓傳統村落“活起來”
(浙江農林大學中國農民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陳真亮)
歷史文化傳統村落的振興與發展,是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年來,松陽、三門等地的古村保護與開發實踐,給我們不少啟示。
一是扎根并深挖傳統村落文化資源,打造美麗鄉村生活空間。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各地古村落中的歷史遺跡、文化風俗、民間習俗、古村落景觀等鄉土文化資源,有必要參照浙江省“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認定評價標準,拓寬思路和舉措,加強特色和優勢的打造與發揮。
比如近幾年來,三門縣橋頭村、巖下潘村和岔坑村等以老宅入股村集體的方式,相關文創項目得以落地;松陽四都鄉通過拯救老屋行動,注重挖掘和整合傳統古村落旅游資源,這些都有效促進了歷史文化村落的活態保護與利用。
二是促進“三產”融合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土家園。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和轉型升級,而那些集鄉土建筑與鄉土文化、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于一體的古村落,不缺綠水青山,但缺乏因地制宜、相對合理的機制保障或制度安排。近年來浙江推行集體土地征購轉移、“回收+租賃”等政策,盤活了一大批鄉村閑置土地,拓展了惠農富農產業鏈,帶動了鄉村“三產”融合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三是要在發揮村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保障村民權益的前提下,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和經營主體投入到鄉村建設與發展中來。比如桐廬深澳村、武義俞源古村等鄉村文化生活旅游綜合體的打造,就是我省打造鄉村旅游升級版的良好范本。
可以說,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古村保護,不僅是指對某一個村落的保護,而是要通過保護古村來解決農村“空心”化、城市和農村融合發展等問題。保護古村落,傳承鄉土文化,方能讓那些中華民族延續數千年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迷人的光彩。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