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化前端核準程序本是方便車企之舉,但有些企業總是心存僥幸,想鉆政策的空子,以為抽測抽檢輪不到自己頭上,偷工減料,甚至故意造假,將不合格產品推向市場,抹黑藍天,自己獲益,對這樣的行為,必須依法予以嚴懲
幾天前,因其新生產的汽車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標準,山東凱馬、山東唐駿歐鈴兩家汽車制造企業被環保部開出近4000萬元的罰單。在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整整一年后,環保部如此重罰車企,在業界引起不小的反響。
有人拍手稱快,認為環保部“打到了機動車污染的七寸”;更多人譴責這兩家企業,只顧利潤,不遵守法律法規,不履行社會責任。
熟悉環保法律法規的人知道,2016年元旦施行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有一個亮點,就是加大了違法行為打擊力度,其中,對企業生產、銷售超標機動車的處罰之嚴更是史無前例,法律規定不僅要沒收違法所得,而且要處以貨值一到三倍的罰款,情節嚴重的還要附帶停產整治等處罰措施。
長出“鋼牙利齒”的大氣法背后,是嚴峻的機動車污染防治形勢。眾所周知,機動車排放大量大氣污染物,尤其是超標柴油重型車輛,排放的污染物甚至百倍于普通輕型汽車。在一些城市,移動源(機動車、道路移動機械等)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占比已高達四成,稱其為污染元兇一點不為過。控制機動車尤其是柴油車的污染一直是大氣污染防治的一個重點。
不斷加嚴機動車排放標準、提升油品標準、淘汰黃標車、修訂機動車排污管理制度……國家對機動車污染防治的措施可謂多管齊下。在機動車管理鏈條中,車輛制造企業的產品是排放源頭,出廠新車如果不能達到排放標準,后續管理都無從談起。
對制造企業來說,生產過程嚴格遵守法律規定,達標排放,不斷提升治理水平,是責任所在。生產的產品合格合規,同樣是企業應盡的責任。在“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大背景下,車輛、道路移動機械生產企業,油品及涂料等生產商,更應該切實履行這兩方面的責任,做到生產的過程和生產的產品都能達標排放。
根據大氣法和簡政放權的要求,環保部門此前已簡化了前端審查程序。按照法律規定,車輛制造企業須向全社會公開機動車排放檢驗信息、污染控制技術信息,相關部門依據公開信息進行執法檢查。這本是方便企業之舉,但有些企業總是心存僥幸,動歪腦筋,以為抽測抽檢輪不到自己頭上,偷工減料,甚至故意造假,將不合格產品推向市場,抹黑藍天,自己獲益,對這樣的行為,必須依法予以嚴懲。
大家可能還記得大眾汽車的排放門事件。因為在部分柴油車安裝專門應對尾氣排放檢測的軟件,涉嫌排放數據造假,這家著名車企在全球面臨高達數百億美元的罰款。不僅如此,還有連帶的消費者的民事訴訟。
國際上有大眾,國內有山東的這兩家車企,前車之覆,后車之鑒。生產銷售涉大氣污染物排放產品的企業,不妨照照鏡子,檢點一下自身的行為,做事至少要守住法律底線。否則,耍小聰明,只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到頭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