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港結村落,荻葦滿溪生”,從南潯區荻港村出發,走過橫跨京杭運河的小橋,便進入湖州桑基魚塘系統核心保護區——蜆殼灣。放眼望去,河港縱橫,魚塘桑樹密布,水光瀲滟、阡陌相連,漁民們日出養魚喂蠶、日落點燈織布,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這里是桑基魚塘系統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區域,擁有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生態養殖模式。
今年55歲的葉明兒是浙江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作為湖州桑基魚塘系統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主持者,從2010年開始,他就一直致力于桑基魚塘系統研究,希望將它的歷史價值與經濟效益、文化效益與生態保護相結合,找到和諧相處的良方。 2014年5月,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入選農業部公布的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當年9月,我市啟動桑基魚塘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葉明兒作為專家組成員,積極參與其中。
上周六,在南潯荻港漁莊舉行的首屆湖州桑基魚塘系統豐收狂歡節開幕式上,記者見到受邀而來的葉明兒,談到桑基魚塘系統的保護和發展,他侃侃而談:“桑基魚塘系統是一種具有獨特創造性、集多種生產類型為一體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利用生物互生互養的原理,低耗、高效地精耕細作,對生態環境零污染。”他告訴記者,作為中國精耕細作的農業典范,這種復合人工生態結構的實踐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公認推廣的一種低耗、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
除了農耕智慧的體現,根據時節變化統籌安排農事活動,是桑基魚塘系統的一大特點,這也成為葉明兒最感興趣的一個點。“當地村民于正月、二月管理桑樹,放養魚苗;三月、四月為桑樹施肥;五月養蠶,六月賣,蠶蛹用來喂魚;七月、八月魚塘清淤,用塘泥培固塘基;年底幾個月除草喂魚。”“桑基魚塘的發展,既促進了種桑、養蠶及養魚事業的發展,形成了桑地和池塘相連相倚的水鄉生態農業景觀,又帶動了繅絲等加工業的發展,還孕育出了特有的蠶花節等豐富多彩的蠶桑文化。今后,我們要在產業效益和生態保護之間,找到兩者和諧相處的良方,使其逐漸形成一種完整、科學的人工生態系統,讓太湖邊的這一璀璨明珠繼續綻放光彩。”葉明兒語重心長地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