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早,新昌縣鏡嶺鎮安山村婦女主任楊友蓮和其他兩位村干部一起,拖著垃圾桶挨家挨戶上門收集廚余垃圾。“這些菜葉、番薯皮都可以變廢為寶。”楊友蓮說,經過分揀、處理,廚余垃圾被送進發酵桶,制作出來的酵素可以成為有機肥。
安山村根據不同時節、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各種酵素,為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找到出路。而這只是新昌垃圾分類工作的亮點之一。去年以來,新昌根據山區實際,垃圾減量化工作頻出新招,推出了生活垃圾分類智能收集、垃圾存儲銀行、垃圾制作成有機肥等辦法,取得較好成效。
七星街道下三溪村162戶村民,每戶都有一本“垃圾積分存折”。通過積分換日用品,這個創建3個多月的“垃圾存儲銀行”生意紅火,村民垃圾分類的意識明顯提高。在回山鎮高灣村,每戶村民門前的垃圾桶上都貼有二維碼,上門收集員確認分類情況,掃二維碼就將信息傳到電腦終端并記錄積分。在縣里搭建二維碼技術平臺,建立實名制生活垃圾投放和可溯源管理體系后,類似回山村的生活垃圾分類智能收集做法開始推廣,積分兌換也讓村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由“要我分”轉變成“我要分”。
在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置的終端設置上,新昌建設了一批垃圾資源化處置站。將廚余垃圾(可爛垃圾)集中到機械處理站場,經機械制肥,變成農村促進茶樹、竹林、花木生長用的有機肥。許多偏僻鄉鎮(行政村)也可采用太陽能輔助堆肥、微生物發酵堆肥、簡易自然堆肥(戶式堆肥)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置和利用。
“目前,全縣已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農村可爛垃圾處置站13個,實現生活垃圾減量約40%,把垃圾變成有機肥。”新昌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一位負責人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