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秸稈稱為農業的另一半,因為在一個農業生產周期中,農業投入要素50%左右轉化為秸稈。雖然果實和秸稈都是農業生產的成果,但是人們只珍惜果實,而秸稈作為另一半成果的價值往往被忽視。所以,往年每臨近冬耕,不少農戶會將秸稈直接在田間一燒了之,導致空氣中煙霧彌漫。如今,海曙通過秸稈的肥料化、原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不僅解決了秸稈處理的環保問題,還將這“另一半農業”從“火星子”變成了“銀票子”,走上了促進增收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小秸稈牽出一條生態循環鏈
“轟隆隆……”前段時間,海曙區洞橋鎮寧鋒糧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方建和村民一大早就開著秸稈打捆機在稻田上馳騁,“要趕在冬耕前把地都平整出來,大部分秸稈打捆用于雷筍覆蓋,還有一部分直接粉碎還田作肥料,既省錢又環保!”方建說,以前說到處理秸稈大家都頭疼,燒了又污染環境,現在這些卻成了“香餑餑”。
圖為寧鋒糧機專業合作社村民駕駛秸稈打捆機在田里收集秸稈。
根據海曙區農林水利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區每年要產生約9萬噸秸稈,這樣一個龐大的數字還會伴隨著雜交高產水稻品種種植面積的擴大而逐年增加,如何處理越來越多的秸稈成為海曙農民歷年豐收后面臨的“頭等大事”。隨著農村能源結構的變化,秸稈作為燃料的功能被天然氣、電力等取代,導致秸稈的后續處理成了農民的負擔。
據悉,目前海曙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主要以肥料化還田為主,部分秸稈打捆收集后實現原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利用。“海曙是寧波雷筍主產區之一。像老方這樣使用稻草秸稈用于雷筍覆蓋的嘗試,能夠讓筍的上市時間提早10天左右,從而搶占市場賣個好價錢,也具有示范意義。”區農技站站長孫健說,通過覆蓋栽培,不僅能有效杜絕焚燒,更能實現秸稈的資源化利用。
圖為寧鋒糧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方建和村民一起整理機械打捆后的秸稈。
海曙目前比較主流的秸稈還田方式采用的是“稻畈麥稻草覆蓋栽培”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在水稻收獲后田塊不經翻耕,施藥除草、除殘茬后直接播種,再用稻草覆蓋。”孫健解釋說,由于不需要翻耕土地,減輕了勞動強度和用工投入,每畝小麥可省工4至5個。稻草及殘茬腐爛后,又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用量。據介紹,免耕稻草覆蓋小麥一般每畝增產25公斤,畝均節本增效約100元。目前,海曙推廣應用面積2.49萬畝,占全區水稻、小麥種植總面積的近1/3。
如還田不能消耗每年的秸稈產量怎么辦?干回老本行,做燃料、做飼料、做沼氣原料。孫健說,用工業的思維和方式做農業,提高了秸稈利用的效率,也開拓了秸稈利用的途徑。“大部分的玉米秸稈可粉碎還田,或者做青貯飼料,而麥秸、稻草等禾本科秸稈是栽培草腐生菌類的優良原料之一。通過這些利用方式,海曙今年已實現了93%的秸稈綜合利用率。”
成本和收儲運體系建設成瓶頸
研究表明,秸稈的總能量基本和玉米、淀粉的總能量相當,其燃燒值約為標準煤的50%。1噸普通秸稈的營養價值與0.25噸糧食的營養相當。既然秸稈有如此高的利用價值,為何還田比例相對來說并不高,癥結在哪兒?
據介紹,秸稈直接還田需要幾個條件的配合,一是秸稈要經過粉碎翻壓、混埋還田,二是合理灌溉,三是增加氮肥。如果秸稈不經過粉碎,或者粉碎不徹底,就直接還田,秸稈就會堆積在土壤表層,影響下一茬作物的生長。
此外,稻草粉碎還田也有可能為病蟲害越冬提供合適的場所,導致病蟲害發生基數有所提高,例如在稻草還田區域,二化螟的發生程度比往年有所加重。
張悅 制圖
除了還田,對秸稈的其他利用都要先把秸稈從田里運出來,而目前秸稈的收儲運體系不完備,導致秸稈離田成本較高,這也是影響秸稈綜合利用的一個重要因素。方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秸稈還田成本約為單季作物純收入的9%至15%,離田成本約為15%至30%,“現在農村勞動力缺乏,秸稈價值大卻廉價,一個勞動力一天處理的秸稈可能只賣十幾元,而一天工錢卻要上百元,比較效益確實不高。”
對農戶來說,秸稈若不焚燒而是送到回收企業,一畝地的翻耕成本是60元,還有運輸成本;而對回收企業來說,去農民田里拉秸稈,每畝運輸成本20元,還有農忙時高昂的人工成本,算下來1噸秸稈回收利用成本在400元以上。這一方面使得農民不得不“一燒了之”,另一方面導致企業“收不到”和“微利”運營。此外,隨著技術上的逐漸成熟,生物質爐具的熱效率從原先的60%普遍提高到70%以上,最高達到80%,作為農村的炊事、采暖來說,是非常適宜的產品,然而隨著煤炭價格的連年下降,生物質燃料地位尷尬,導致了一部分用戶的流失。
離田還田成本高,收儲運體系不完備,生物質燃料價格上無優勢,這些都是目前秸稈能否得到有效利用面臨的瓶頸問題。
把更多的工夫用在禁燒以外
區劃調整后,農業作為海曙全新的產業,政府及有關部門都將秸稈綜合利用作為一個前景廣闊、利區利民的大事來抓,堅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把更多的工夫花在禁燒以外。
今年2月,該區出臺了《海曙區2016-2017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補助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明確了晚稻秸稈冬耕快腐還田補助、稻畈麥稻草覆蓋栽培技術應用補助及秸稈打捆收集利用的差額補助,通過“看不見的手”引導當地合作社、農戶以及相關企業加入到秸稈綜合利用的大潮中。
數據顯示,今年海曙可收集秸稈資源量為6.88萬噸,其中水稻和藺草秸稈占了絕大多數,分別為4.8萬噸和1.0萬噸。因此在政策補助方面也體現得尤為明顯——對實行鏵犁式深耕(帶開溝)的應用晚稻秸稈冬耕快腐還田的每畝補助80元,旋耕(帶開溝)的應用每畝補助50元;應用稻畈大、小麥免耕栽培中實施稻草覆蓋還田的,每畝補助30元,這樣的直接補貼,能夠實打實減少農機手的作業成本。
《細則》還指出,對于農戶應用秸稈打捆機或人工實施秸稈打捆收集,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企業等經營主體對打包的秸稈開展集中收購、后續加工等服務的,將按照50噸干草/萬元的標準對打捆秸稈的初次購買與最終銷售所產生的人工、運輸、加工等差價進行補助。這樣一來,就把農戶、政府、企業連在一起,成為利益的共同體,也使得秸稈從回收到加工到使用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目前我區使用的秸稈打捆收集機械以小型機械為主,今年嘗試使用大型機械進行秸稈打捆收集。”孫健表示,大型機械雖然效率高,但對土壤的要求也較為苛刻,碰上連續降雨的收割季,土壤含水量增大,大型機械下田作業容易泥陷,從而影響工作進度。拓寬打捆收集新途徑的當務之急是完善和引進適合本地區的秸稈打捆收集配套機械,這也是今后海曙努力的方向。
秸稈利用要讓企業唱主角
近些天來,在集士港鎮后屠橋村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恒麟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一輛輛打捆機和運輸機來回穿梭著,工人們忙碌地把農戶稻谷收割后的秸稈揀拾打成捆運往公司生產車間,將秸稈變廢為寶。
4年前,恒麟就從這種隨處可見的稻草秸稈中發現了致富商機,辦起一家專“吃”稻草和藺草下腳料的公司,并與南京林業大學緊密合作,開發出用于礦山和高速公路護坡的草纖維,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后來,恒麟又利用稻草成功開發出適宜沙漠地帶營造花木盆景的降解花盆,產品打入新疆等地。恒麟還開發了地板成型機、防汛袋、秸稈保溫磚等環保產品,都是利用稻草和藺草下腳料制作而成。今年,恒麟與南京林業大學開展技術攻關,研發出新型環保的大型起重機用的托盤,不少港口單位紛紛打電話要求訂購,前景十分誘人。
目前,公司已和海曙簽訂協議,參與2017-2018年度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