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王慶麗)2017年的浙江鄉村,注定不平凡。
2月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6月,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建設具有詩畫江南韻味的美麗城鄉,謀劃實施“大花園”建設行動綱要;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1月,我省召開美麗鄉村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現場會,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新征程……
春去秋來,“三農”發展始終牽動人心,“鄉村”成為一個被屢屢提及的高頻詞匯,而這也正是《美麗鄉村》周刊持續關注并不斷深耕的領域。
這一年,我們訪農戶、問農事,看現代農業風生水起,職業農民不斷涌現,鄉間崛起“田園綜合體”;這一年,我們流連于江南山水,見證環境改善、古村新生,綠水青山化作金山銀山;這一年,我們走進新時代,記錄村莊“逆襲”的傳奇故事,也發起“鄉建實驗”,倡導更多人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來。
展望來年,更多的鄉村故事正在醞釀,它們的未來也將更加精彩。
問動能,風生水起
即便已進入隆冬時節,318國道長興段兩側,仍是一派生意盎然的江南田園風光。連棟的大棚里,蔬菜瓜果盡情生長;寂靜小山村,已成鄉村旅游熱門地。
這條總長38公里的道路兩旁,有一個叫“農園新景”的實驗示范帶。它從東至西貫穿呂山、虹星橋、林城、泗安4個鄉鎮,串聯起15個行政村的12個農業特色產業園,輻射50多個經營主體和近萬村民,政策、資本、人員紛紛向此匯聚。
如果說,與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相生相伴的,常常是農田的荒蕪、村莊的空心和“未來誰來種地”的憂慮,那么,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這片土地,驚喜正接連發生,匯聚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強大動力。“農園新景”,說的是長興的一種探索,描繪的卻是浙江鄉間正在發生的顯著變化。
農業的比較效益如何提高?初春的田野上,一個個蓬勃生長的家庭農場作出回答:適度規模保障精耕細作,組織有序培育職業農民,“接二連三”拓寬產銷渠道……有人說,如果將整個農業生產體系比喻成一座大廈,那么家庭農場就是其中的基石,它們的發展壯大,將會給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其他農業主體帶來更強大的發展動力。
農民的錢袋子怎樣才能更鼓?一組《農民增收問動能》的特別策劃,嘗試探明方向:通過改革的不斷深化,明確土地、山林、房屋、宅基地等資產的產權歸屬,讓沉睡已久的各項農村資源合理流動起來;通過培育特色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業向著品牌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農村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怎樣形成?浙中金華生態洗衣房建設,在鄉間引發一場自下而上的“洗衣革命”,河塘提水質,農民得實惠;在桐廬,垃圾分類和資源化處置全覆蓋,不僅使垃圾變成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的有機肥,同時也引領綠色生活方式,提高了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這種活力涌動、宜居宜業的鄉村圖景,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還有一個全新的表達方式,叫作“田園綜合體”。
放眼全省,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鄉村CBD”,正在重構農村產業結構,也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縉云北山村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發展美麗經濟,500畝花海引來游客注目、游子回歸,村民參與村莊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甌海盤垟村將57座廢棄已久的石頭房予以改造,利用村莊的歷史文化與周邊旅游資源打造“田園綜合體”,隱秘山村從此被激活;黃巖北洋鎮整合區域旅游資源,推動小鎮由單純觀光向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品味相結合的復合功能轉變,居民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人,如何詩意地棲居于大地?這一哲學命題,歷經千百年探索與發展,在當下的浙江有了全新的答案。
望家園,詩畫江南
一千個人,大概有一千種關于江南的記憶。
那是北宋詞人柳永心中的自古繁華之地,“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亦可能是作家木心對于“從前慢”的向往,“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而在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建設具有詩畫江南韻味的美麗城鄉,就是要按照把省域建成大景區的理念和目標,深入開展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深化美麗鄉村建設,使山水與城鄉融為一體、自然與文化相得益彰。
古意綿延、引人入勝的歷史文化村落,是詩畫江南的重要元素。從2013年起,浙江每年啟動約43個歷史文化村落重點村和約217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一般村項目,力求“一年成形、二年成品、三年成景”。
今年6月,全省第二批歷史文化村落三年工作檢查驗收情況公布。富陽蔣家、開化龍門、芙蓉永嘉等38個村莊通過驗收,一批批瀕臨失傳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記憶符號得到挽救,一個個瀕危和毀損嚴重的古村重新煥發活力。
然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僅是指環境的改觀和秩序的改善,更要有產業的發展和文脈的延續。眼下,這樣的理念正逐步從美麗鄉村建設向全省1191個小城鎮延伸,指明了它們實施環境綜合整治的方向。
于是,我們走進素有“萬擔茶鄉”之稱的杭州龍塢茶鎮,看一張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藍圖,如何改變小鎮的風貌和命運;在盛夏的義烏佛堂古鎮,探尋它如何在延續傳統商埠文化的同時,創建產業創新綜合體,保持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詩畫江南,從此氣象一新。而當傳統的鄉土文化和人際關系因此改變,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應當如何創新,現代意義的鄉土關系又該怎樣重構?
海鹽沈蕩鎮,作為我省正在創建的全國農村社區示范鎮之一,不僅保留了江南水鄉的古樸風格,更致力于打造以制度、服務、文化等為紐帶的鄉村生活共同體,村民因為共同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形成親密關系。一個宜居、幸福、和諧的田園社區,也在這一過程中悄然形成。
而在象山鄉村,一項以“說、商、辦、評”為核心內容的“村民說事”制度已推行多年,打破村民與村干部溝通隔閡,凝聚起鄉村發展的合力,走出了一條集民意疏導、科學決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評估為一體的農村基層治理發展新路。
從浙北到浙南,從山區到海島,一項項來自基層的創新,逐漸演變成接地氣、惠民生的長效治理機制,成為推進鄉風文明、創造美好生活的有效手段,編織成詩畫江南的新圖景。
看鄉村,書寫傳奇
金秋10月,與豐收的土地一起躍動的,是億萬農民的內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直指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等重大問題,加快補齊“三農”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最終滿足廣大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浙中浦江,一項撥動1.6萬人心弦的“檀溪實驗”,傳遞著全鎮上下振興鄉村的智慧與決心。今年3月起,在縣里及各部門支持下,檀溪鎮及其所轄的29個村共同出資成立資產運營公司,整合和包裝散落資源后推向市場,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能力。
半年多時間過去,盤山村月牙湖景區游人不斷,羅家村沿溪的15間黃泥房重現生機,大陽村新造的辦公樓即將啟用,寺前村重現溪水潺潺、古民居林立的美麗景象……全鎮29個村全部摘掉了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邁進。
鄉村振興,為了誰,又當依靠誰?這其中,離不開那些長期扎根農村的干部群眾,也需要培養與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武義從2015年起開始實施“紅領新青年”工程,探索出一套農村后備人才的培養機制,推動返鄉青年把發掘自身價值、實現自身夢想的美好愿景,融入到新時代“三農”發展的宏偉藍圖之中;全省從今年啟動“青創農場”試點培育工作,通過共青團主導、專業化服務和社會化運作等方式,激發青年在“三農”領域的創業創新活力。
鄉村振興,是目標,更要行動。今年2月,《美麗鄉村》周刊及其相關的“老家”微信公眾號發起“鄉建實驗”,把那些具有一定基礎和強烈發展愿望的村莊推送到公眾面前,邀請各界人士一起進行規劃設計、籌集資金。坐落在海拔千米以上的武義安鳳村,成為我們的第一個建設對象。隨后,數十位熱心人士尋路而來,發現它的特質,探尋它的未來。
涓涓細流,匯成江海。進入新時代的浙江鄉村,正在用智慧與干勁,書寫著屬于自身的精彩傳奇——
安吉魯家村,山不夠高,樹不夠茂,卻通過發展家庭農場和美麗鄉村建設,在短短4年時間里成功實現了發展的“三級跳”,村集體資產從2011年的負債上百萬元增長至如今的1.2億元;
云和高胥村,依托木制玩具這一地方產業優勢,線上市場發展迅速。昔日靠天吃飯、以農耕為主的山區村,“搖身一變”成為直面全國、甚至世界木玩市場的億元“淘寶村”;
平陽笠湖村,從曾經污水橫流、環境臟亂的制革大村,到如今的省級特色精品村、平陽首批美麗鄉村建設標桿村,鄉村旅游逐步發展,綠色家園從此回歸;
從它們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個村莊不甘平凡、一躍而起的感人故事,看見的則是浙江廣袤鄉村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路的縮影。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