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參加垃圾分類小游戲 莫偉濃/攝
李坑垃圾焚燒二廠的中央控制室 蘇俊杰/攝
廣州白云區石井廢玻璃回收中心,工人在碾碎后的玻璃里分揀出其他雜物 邱偉榮/攝
日前,央視《焦點訪談》以《廣州:垃圾分類有“法”了》為題,對廣州垃圾分類立法和社區試點情況進行報道。節目報道了廣州動腦筋、動“真格”,對垃圾分類進行立法的相關經驗。在節目中,實施垃圾分類后,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多個廣州社區,被《焦點訪談》節目取景拍下。
據央視《焦點訪談》
填埋場垃圾堆集凈高度達77米
早在21世紀之初,住建部確定北京等8座大城市試點垃圾分類,開始“可回收”“不可回收”兩分法的推廣。之后垃圾分類開始在省會城市大面積宣傳和推行,老百姓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但是,17年過去了,收效卻并不特別理想,很多市民抱怨,自己倒是分好類扔了,可一到了環衛車上又變成了混裝混運,分類的積極性很受打擊。垃圾分類關系到能否解決垃圾圍城這個城市的大難題,但如何落到實處?廣州如今動了真格,垃圾分類要立法。
位于廣州市白云區帽峰山的興豐生活垃圾填埋場是國內日處理量規模最大的填埋場。每天有一千多輛大車把廣州市主城區超過百分之八十的生活垃圾傾倒在這里。原本這里是個山谷,如今垃圾的堆集凈高度已經達到77米,高出兩邊的山峰,這個高度,讓填埋場的負責人憂心忡忡。
廣州環投環境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一清說:“垃圾每天一萬二千噸,我們必須把它妥善處理,進行填埋。垃圾的增速太快了,開始是三千噸、四千噸(每天),然后上八千噸,到后面就是一萬兩千噸。越往上面走,處理難度是越來越大。”
興豐填埋場曾經在填埋技術上創下許多國內第一,但是近十年持續增長的廣州市垃圾填埋壓力幾乎全部壓在它身上。超負荷運轉讓這個最初設計壽命是40年的填埋場,到第15個年頭就已經不堪重負了。楊一清說,“按照這個填埋速度,只能維持到明年2018年的5月31日”。
源頭減量成為社會共識
從源頭上對垃圾進行減量,成為強烈的社會共識和要求。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廣州更要加快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制度。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法規二處處長鄭庭偉說:“不解決垃圾圍城,會嚴重影響到廣州的民生,影響到廣州城市的發展。廣州市民超過八成的人知道、支持垃圾分類,要求我們進行垃圾的立法。”
早在2011年,廣州市率先出臺全國第一部規范生活垃圾分類的政府規章,2015年又頒布了《廣州市餐飲垃圾和廢棄食用油脂管理(試行)辦法》。然而,垃圾圍城的困境仍然沒有得到完全破解。今年,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對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進行專門立法,目前正在準備三審,舉全社會之力來破解垃圾圍城。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主任鄧成明說:“垃圾強制分類,比如說我們有制度要求,很明確來講就是明確要求垃圾分類是你的法定義務,這句話反過來講就是什么呢?不分類就違法了,違法我們就相應地設立法律責任。”
此次立法審議,第一次把垃圾分類作為一個全流程和全環節的整體,明確要求分類投放、分類收運、分類處置和源頭減量的各個環節的實施主體,都要依法履行法定義務,相互銜接貫通,構成一個有機體系。尤其是對近年來一些成效顯著的試點區的創新做法,在制度設計上進行了法律的規范和完善。
“兩網”融合讓多方受益
正在忙碌的環衛工袁師傅,負責的是越秀區白云街道的保潔工作。三年前他多了一份兼職,就是在下班后干兩個小時收購廢玻璃瓶和玻璃的工作。
廣州市越秀區城管局分類管理辦公室主任陳小龍說:“現在需要我減量、分類了,我就會想很多辦法。我用運垃圾的車,運到玻璃處理廠里去。”
陳小龍說:“運到廠里之前,一直是垃圾,只是分類的垃圾。但是我運到廠里就有價值了。怎么把生活垃圾中的低值可回收物分出來?當我們發現它是因為運輸這部分的問題,那我們就協調兩網怎么解決運輸。”
老陳說的“兩網”指的是城管部門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網和供銷社系統的再生資源回收網。以廢玻璃為例,從居民家庭到街道、再從街道到填埋場,是一個簡捷高效的運輸通道,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網有一套現成的回收體系,但是它的末端處理方式單一,只有填埋或者焚燒。再生資源回收網則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再生資源處理體系和下游市場,可在源頭收集運輸上它沒有優勢。原本這兩個網各干各的并沒有交集,如今老陳用環衛車把拉到填埋場去的廢棄玻璃,轉向拉到玻璃預處理廠,打通了資源化利用的回收渠道,把兩個網的優勢結合起來了。
袁師傅的臨時玻璃收購站點,由街道免費提供場地。袁師傅按照廠方的要求把玻璃瓶按顏色分成四類,就能得到廠方付給的每個瓶子四分錢的差價,這個工作讓袁師傅每個月能多出一兩千元的額外收入。
如今越秀區已經有24個這樣的收集點覆蓋全區。在沒有多花一分錢的基礎上,政府最大限度做到垃圾減量,環衛工人的額外勞動有報酬,玻璃預處理廠增加了穩定的貨源,多方都受益。
用回收廢玻璃的模式,老陳又在全區建立了18個廢木材回收點。如今每月全區穩定回收廢玻璃350噸、廢木材750噸。
服務更精準分類更精細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余明永說:“生活垃圾怎么來分類,首先你要讓老百姓便利,你讓老百姓分類以后很不便利,那不行;第二個就是沒有分類好,首先板子應該先打到行政機關。”只有政府為分好類的廢棄物找到合理渠道和流向,居民源頭上的分類才有價值。一旦立法把這個系統的框架搭建起來,對公眾來說,垃圾分類也將成為每個居民要履行的法定義務。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不自覺到自覺,需要一個培育過程,政府將如何提供服務?
居住在荔灣區西村街道的何靖前段時間發現自己樓下少了樣東西,有點著急。何靖她們在找的是這種掛在墻上的垃圾箱,醒目的紅色箱體上寫著有害垃圾,旁邊附著圖文說明:廢電池、廢燈管燈泡、過期藥物等。一段時間,小區內每個樓下都有這樣一個箱子,提供給居民分類投放有害垃圾。可是,有一天何靖突然發現箱子不見了,家里的有害垃圾往哪里放呢?何靖說:“確實是擔心。因為一個電池,可能造成很多土地的污染。”
這些分類垃圾箱到底去哪了?其實這是相關部門精準服務的一種方式。
2014年廣州市荔灣區西村街道引進一家社會企業,共同成立了西村街道垃圾分類促進中心,對轄區居民的文明習慣養成做精細化的指導服務。在垃圾分類指導中心的規劃里,培育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宣傳,讓居民知曉如何分類,分類后垃圾的去向;第二個階段是多點設置投放分類垃圾桶;第三個階段是居民形成分類習慣,在家中分好后定時定點投放。
何靖就被告知,她的樓下已經不再設有害垃圾箱,現在小區里有個集中投放有害垃圾的桶。垃圾分類促進中心實行數字化管理,每天統計出每個小區產生的垃圾總量,每個分類投放點的投放量和有害垃圾的投放量,以此調查居民的投放行為變化,及時調整更為合理的垃圾投放方式,并開展針對性的宣傳。
廣州市荔灣區西村街道垃圾分類促進中心楊靜山介紹:“我每天每個月都會看報表,看有害垃圾多不多,舊衣服多不多,如果我的量是在飆升的,那證明已經開始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習慣也形成了。群眾養成一定習慣之后,我們前面的分類成本會越來越低,并且它的可持續性越來越高。”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通過向第三方購買服務等方式,在居住區指導、督促居民,規范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活動的做法,得到立法草案的鞏固。同時,政府也將依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收集、運輸、處置等領域。
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余明永說:“通過對生活垃圾處理進行專門立法,實現我們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市管理基本目標,也是達到老百姓美好生活的基本需要。”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