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大海上,運輸船上的吊機抓起裝載的一個個巨大的“空心魔方”,緩緩投放到海中……最近,象山漁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綜合示范區建設加速進行,工程部門在近一個月里投放了上千個人工魚礁,為魚兒精心布置“新房”。
距離石浦港47.5公里的漁山列島是國家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有“亞洲第一釣場”美譽,并于2015年12月列入首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規劃建設面積2250公頃。去年底,寧波市與象山縣的兩級海洋漁業部門利用中央補助資金,組織啟動了漁山列島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建設項目,由浙江大學與浙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聯合中標,計劃總投入2300萬元。
項目團隊經過科學詳細的本底調查、海洋環境評價等研究后,設計適合投放的人工魚礁礁體類型,并從今年8月起,在寧海縣胡陳港著手分層澆筑礁體。到11月中旬,計劃的1968個人工礁體全部澆筑完成,總體量達3.82萬空方,其中HUT型礁1518個,單層十字礁75個,雙層十字礁375個。象山縣海洋與漁業局工程師鄭梓元說,之前,該縣數次將收繳的上百條大小非法捕撈漁船改造成人工魚礁進行投放,為漁山列島海洋牧場建設打下基礎。而這次新澆筑的近2000個人工魚礁,是根據漁山列島海域地質、洋流、生物特征等因素特別設計的,為戀礁型魚類的繁衍營造舒適的“家”。
11月下旬起,施工單位利用運輸船將人工礁體運至漁山列島的大、小白礁附近海域,借助GPS定位系統,逐個精準投放。據了解,該海域平均水深約20米,施工中要確保每個礁體平穩安放到海底,以防傾斜和觸底不穩,還要克服海上風浪等因素,難度不小。目前,礁體投放進度已完成了61%,有望在下月全部投放完畢。
今年夏天,象山縣在該海域進行了厚殼貽貝和黑鯛、石條鯛苗種的大規模增殖放流。在礁體投放完成后,浙江大學科研團隊將對增殖放流效果實施跟蹤監測,建立人工魚礁大數據管理系統,并利用多種觀測儀器,對海洋牧場人工魚礁區域的海洋生態環境進行實時在線觀測和長期研究。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處負責人說,根據規劃,漁山列島海洋牧場區域還要建設規模化人工區、海珍品底播養殖區、海藻移植區,加大土著魚類的增殖放流,通過漁政管理,優化牧場區捕撈作業方式,實現生態資源的有效恢復并帶動海洋休閑旅游發展。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