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晶晶 丁珊 區委報道組 林霞 吳景赟)每天清晨,臺州椒江區大陳島漁業協會的10多名成員,都要輪流開著自己的船,環著海島巡查一遍,一是看是否有違規生產船只,二是看海上是否有漁民需要救助。近日,隨著大陳海域入選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的喜訊傳來,他們工作內容也增加了一項,定期配合相關部門查看牧場區動態。
“轉變漁業發展方式,發展海洋牧場,既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海產品的需求,也關系到海洋生態環境改善和海洋生物資源恢復。”椒江區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吳仁斌說,此次入選“國字號”是一個契機,將進一步推動椒江漁業轉生產調結構,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
據了解,大陳國家海洋牧場示范區主要由下大陳島及其西部的竹峙島、南部的洋旗島等周邊海域組成,規劃總面積7.02平方公里,投資總額近1.5億元。因臺灣暖流、浙江沿岸流、大陸徑流等三大洋流在這里交匯,示范區內出產的小黃魚、帶魚等水產品300余種,品質優良。
那么,人類能像經營牧場和牛羊一樣管好海洋和水生生物嗎?吳仁斌介紹,建設海洋牧場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苗種繁育、生態修復、漁業生產力提升、全過程管理等一系列步驟。
潛水進入下大陳島附近海域,每隔一段距離,就可看到一個四周開了不少“天窗”的方形物體。“這可不是普通水泥塊,它們都是改造好的人工礁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礁體沉入深海,相當于蓋了一間間牢固的房子,既能吸引海洋生物在礁體內活動棲息,還能通過破壞漁船拖網緩解海底荒漠化。
自2004年以來,椒江區陸續投放改良式人工魚礁426個,建成魚礁規模10.5萬空立方米。與此同時,當地還通過建設人工藻場、增殖放流等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據統計,截至2016年,大陳海域共建成藻場面積12.58公頃,放養大黃魚、黑鯛、毛蚶等苗種7.46億尾(只、粒)。聲吶掃描與潛水調查結果顯示,魚礁建成區域已增加89.8噸附著生物量,并有魚蝦蟹類聚集。
海洋牧場建設,海陸還需聯動。在椒江入海口,陸地生活、工業污水全部納管、處理后排放,部分中水,再經膜技術、反滲透技術處理后,使之達到可飲用標準。在大陳島上,漁場“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與漁民轉產轉業相結合,鼓勵海島漁民發展近海養殖與休閑旅游產業,目前已發展農家樂、民宿22家,大黃魚、厚殼貽貝等人工養殖面積2000余畝,年產值超過3億元。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