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水清河美 繁華重現
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的一道道文化大餐,讓人贊嘆不已,余味悠長。
蘇州山塘街小橋流水,盡顯江南水鄉之美;無錫北倉門仿佛穿越時光,再現民族工商業的繁榮;揚州486非遺聚集區,讓人驚嘆于工匠們的專注和敬業;淮安清江浦“紅燈十里帆檣滿”,漕運重鎮重現繁華景象……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開鑿最早、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運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邗溝,溝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水系,開啟了大運河先河。隋煬帝貫通運河至洛陽,元代取直運河直達北京,大運河不斷延伸,全長達1797公里。
大運河也是一條滿載民族文化的河流。2014年,京杭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7個城市列入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最大的巨型文化線路遺產。
打造運河生態長廊
站在淮安水上立交大橋上,極目遠望,灌溉總渠與運河交匯,淮河從運河下方的涵洞奔流而過,運河上船只來往穿梭。
據淮安水利部門負責人介紹,1998年運河從三級航道改為二級航道,以前只能跑十幾噸的船,現在大運河江蘇段實現了千噸級船舶全線通航。
淮陰師范學院副教授李德楠長期研究大運河,他認為,大運河是南北融合的戰略通道,也是南北經濟均衡發展的平衡器。
在如今的江蘇省,大運河仍然是交通運輸和南水北調工程的“黃金水道”,常年有13個省、市的兩萬余艘船舶航行,既為蘇北地區輸送水源,更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主要輸水通道。
據江蘇省交通廳統計,2016年,京杭大運河江蘇段全線貨物運輸量近4億噸,占全省水路運輸量的一半,占綜合運輸量的20%,一年可節約運輸成本近200億元。
如今,大運河北連京津冀,南接長三角、“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發展區,西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東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一帶一路”的橋梁和紐帶。
近年來,江蘇省以大運河申遺為抓手,在抓水利、航運建設的同時,加強生態建設,打造運河生態長廊。
太湖實施最嚴格的環保政策,洪澤湖濕地退漁還濕,江蘇省制定實施“一湖一策”生態環境保護方案。
江蘇省環保廳副廳長陳志鵬介紹說:“在大運河沿線全面落實‘河長制’和‘斷面長制’,開展水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全面消除劣于Ⅴ類的國考和省考斷面,水質已經達到Ⅲ類。”
目前,大運河江蘇段沿線8市已建成水利風景區89家、水美鄉鎮90多家、水美鄉村700多家,蘇州、無錫、揚州、徐州市已創建成為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
運河興 城市興
“運河興,揚州興,運河衰,揚州衰,河城一體,揚州是古運河滋養起來的城市。”站在揚州市夫差廣場上,揚州文物局原局長顧風向記者講述大運河對揚州這座城市的深遠影響。
“運河第一城”揚州是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申遺不易,保護更難。”顧風說,申遺就是對遺產保護的承諾。
江蘇省對大運河有著特殊的感情。洪澤湖、高郵湖、寶應湖等都是因河道治理催生的人工湖,名城、名鎮、名村都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江蘇籍杰出歷史人物,70%都與運河有特殊淵源,正是大運河塑造了江蘇“水韻”“書香”的人文特色。
在大運河申遺過程中,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文化為魂,突出特色,高標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在揚州市486聚集區內,集聚著古琴、剪紙和雕版印刷三項世界級非遺,金銀細工、漆器、刺繡等19項國家級非遺和200多項省、市、縣級非遺項目,堪稱一座揚州非遺文化“大觀園”。
無錫運河邊的北倉門曾經是江南最大蠶絲倉庫,留學歸來的鄭皓華修舊如舊,把它改造成了歷史痕跡濃厚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成為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典范。
蘇州、常州、鎮江、淮安、宿遷、徐州各市規劃建設各自的運河文化長廊。大運河串聯起了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等江蘇地域文化,初步實現“一條河盡顯江蘇文化之美”。
如今,大運河遺產保護已經深入人心,在淮安、揚州等城市,都有數千名運河志愿者。70歲的丁東民是揚州大運河志愿者總隊副秘書長,他介紹說:“揚州市運河沿岸35個社區都有志愿者分隊,每周都要開展環保巡查、文化傳播、公益講座等活動。”
運河遺產走向世界
2009年,在時任揚州市長王燕文的推動下,揚州聯合全球運河城市發起成立了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去年4月,WCCO秘書處永久落戶揚州。目前該組織有105個以國內外運河城市為主的會員,這是運河領域唯一的國際性民間組織。
“大運河申遺成功后,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文化符號,溝通、融合、開放、包容,這是大運河的文化基因。”WCCO主席朱民陽說:“運河城市在保護世界遺產、防止過度開發、治理生態污染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需要共同探討治理良方,WCCO就是集中運河城市的集體智慧,為運河城市提供解決方案。”
朱民陽認為,保護大運河遺產既要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也要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既要沿線城市的互聯互通,也要世界運河城市的互動共享。
自成立以來,WCCO已參與主辦6屆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和10屆世界運河城市論壇,組織全球100多個運河城市共商共議共享運河遺產保護、運河旅游、運河與城市規劃設計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今年2月,由WCCO推動設立的中保投京杭大運河生態基金首筆資金20億元放款,這是首個以中華文明傳承為投資主題的基金計劃,把生態修復作為最優先目標。
9月初,來自法國、英國、愛爾蘭、荷蘭等20多個國家的300余名嘉賓參加在揚州舉辦的世界運河論壇,論壇的主題為“運河城市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的新機遇”。
“大運河文化是中國與世界對話的‘國際語言’,用‘國際語言’講述中國運河故事,是中國運河文化走向世界的紐帶。”朱民陽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