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制”領銜治水常態化,還百姓一片綠水長流;“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引來點贊無數;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廣泛推進,豐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城鄉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持續刷新環境“顏值”;醫療資源“雙下沉兩提升”長效機制,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一項項改革在海鹽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惠享民生福祉,助力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即日起,本報開設“我們身邊的改革”欄目,聚焦改革春風下的海鹽之變。
早在2012年,海鹽縣就建立起“河長制”,按照“一河一長、一河一策,條塊結合、分工負責,統一協調、分級管理”的工作原則,全縣確定縣四套班子領導成員31人擔任縣級河道的河長。2015年、2017年將“河長制”向湖蕩延伸,為南北湖、千畝蕩分別配備了河長,2017年還結合小微水體剿劣將河長落實到公共池塘。
【改革進行時】
“河長制”領銜河道“變形記”
小曲港位于武原街道城西村,全長1790.9米,由于是斷頭浜,水質一直很差,曾經還因夏季水葫蘆瘋長無人清理、未納入“河長制”管理被媒體曝光過,后來,武原街道任命人武部部長陳秀明為該河道河長。
“自從我擔任小曲港河長后,我基本保持每周一次的巡河頻次,每次都會沿著1000多米的河道兩岸巡查一遍,尤其對河面有無污染物、入河排污口有無異常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陳秀明告訴記者,去年他在一次巡河過程中發現,河面上漂有油污,然后他就尋找源頭,最終鎖定河道旁的海鹽理工學校和小曲景苑。經查,學校食堂的污水進入污水管網,問題出在小曲景苑生活區,于是武原街道進一步推進小曲景苑的生活污水入網改造工程,徹底解決了污水外排河道的問題。可喜的是,今年上半年小曲港順利剿滅了劣Ⅴ類水。
綠水要長流,恢復水環境、構建完善的水生態系統也十分重要。陳秀明深諳此道,因此在完成剿劣之后,他又逐步推動小曲港河道種植水生植物和放置增氧機,進一步扮靚河道、激活水質。
陳秀明作為一河之長,治水有方,小曲港的“華麗變身”就是明證。所謂能者多勞,鑒于武原街道水網密布、河道眾多,陳秀明還兼任姚橋港、大曲港、柳家漾等河道的河長。“其中姚橋港全長2.8公里,經過城西村、紅益村,沿河有居民區、家庭小作坊等,整個巡河任務量非常大,每次巡河起碼要半天時間,但是看著河道水質越來越好,我也非常安慰,姚橋港的水質很早就已經穩定在Ⅳ類水了。”陳秀明笑著說。
小曲港是海鹽全域水質改善的一個縮影,江南水鄉風貌的重現給百姓也帶去了真切的歡樂。武原街道城西村1組村民周國祥今年64歲,他的一爿小店已經開了23年,見證了附近河道揀金浜的今昔之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揀金浜水質非常好,夏天村民們還下河游泳,“后來河邊建起了植物油制廠,這個廠關掉后,又租給了五金、扣板、建材等30多家小作坊,河道水質一直沒好起來。這幾年,政府搞起了‘五水共治’,花大力氣治理河道,不僅違建廠房關停了,每周還有河長來巡河,環衛人員每天都來做保潔,水質明顯改善了,現在河邊又有人釣魚了。”周國祥說。
據悉,目前全縣共有縣、鎮、村三級河長823人,實現了縣域河道、池塘、湖泊河長全覆蓋。近年來,823名河長忙碌在治水一線,不論寒暑,風雨無阻,負責組織領導相應河道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推動全域水質不斷好轉。
【改革微觀察】
“河長制”常態化讓河道變清
武原街道人武部部長陳秀明:“河長制”在水質監督和長效管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無論是日常情況,還是惡劣天氣,我都會去巡河。通過巡河,我對河道水質能夠知根知底,這樣治理的時候有方向、保潔的時候有重點,對有效治理河道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武原街道城西村村民周國祥:河長掛牌治河,公示牌上標明了河道名稱、起止,河長的姓名、職務、電話等,這讓我們百姓對河道情況一目了然。一般情況下,我看到河邊或者河面上有垃圾的,能清理的就清理掉,不能清理的就給河長牌上的河長打電話,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河道肯定越來越漂亮。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