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解振華在“創新引領、助推綠色生產和消費”論壇上作特邀主旨報告。
“環境標志促進綠色生產與消費政策與實踐:回顧與展望”主題沙龍活動現場。
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任勇主持會議。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郭方明發表致辭。
中環聯合認證中心總經理張小丹作專題報告。
“創新引領、助推綠色生產和消費”論壇現場。
“作為一項在我國實施了20多年且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和廣泛社會基礎的自愿性環境保護政策,中國環境標志制度已日臻成熟完善,成效顯著、成果豐碩,已成為我國引導和促進綠色生產和消費方面最有影響力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在11月29日舉辦的“創新引領、助推綠色生產和消費”論壇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解振華發表題為“高度重視環境標志制度的作用 加快推動生產和消費方式綠色轉型”的特邀主旨報告。
作為環境標志制度的首倡者和推動者,解振華在主旨報告中提到:在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中,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在非短缺經濟條件下,消費對生產的作用會更加顯著。生產環節產生資源環境問題,消費環節不僅有同樣的問題,而且會在較大程度上左右著生產環節的資源環境績效。消費者的綠色偏好可以倒逼企業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相反,不當的消費行為和習慣,會進一步加劇生產環節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對生產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是社會消費的主體,產品和服務的資源環境的績效決定著消費的資源環境問題的程度。因此我們需要從產品和服務入手,從消費環節向上游延伸,用產品和服務的資源環境標準倒逼生產、流通以及整個經濟體系的綠色化轉型,使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多年的實踐表明,推廣、擴大環境標志產品、節能產品、低碳產品、綠色供應鏈,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就是助推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的根本措施。
作為一項在我國實施了20多年且具有良好社會影響和廣泛社會基礎的自愿性環境保護政策,中國環境標志標準內涵豐富,成果令人期待。我們應牢牢把握住當前國家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重要窗口期和機遇期,高度重視環境標志等產品和服務端的資源環境政策手段,開拓創新消費領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制度,納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監管工作,發揮協同促進效應。同時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完善環境標志認證工作:
一是以環境標志標準強化市場準入,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促進環境質量改善。應進一步從環境標志標準上下功夫,結合“水、氣、土”三大戰役的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從資源能源消耗、污染減排等方面健全和完善指標設計,制定更加嚴格和科學的環境標準,突出環境績效,體現標準的先進性。環境標志工作要成為引領綠色方向的綠色標桿,企業通過生產符合環境標志標準的產品,倒逼綠色轉型升級,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選擇,讓生產方式粗放、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退出市場。
二是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助力環境標志做大做強。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示范作用,積極探索政府強制采購環境標志產品的機制,可以考慮在成熟的產品領域優先試點環境標志產品政府綠色強制采購,建立環境標志產品政府強制采購清單,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應積極研究探索對環境標志的財稅、金融和價格等方面激勵政策,對購買節能減排協同效應突出的環境標志產品可給予適當財政補貼及綠色信貸支持。另外,環保部門還應探討環境標志與現行環境管理政策的融合,鼓勵并積極推動開展環境標志制度,如在相關企業申領排污許可證、獲得環保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綠色通道,減少環境監管頻次,給予環境信用加分,實施聯合激勵機制,提升環境標志產品的競爭力,讓獲得環境標志的企業從綠色發展中獲得實惠。
三是發揮環境標志制度優勢,創新環境治理新途徑。我國現行環境政策多集中在生產領域,且以約束和監管為主要方式。環境標志將環境管理要求引入消費領域,可以拓展環境治理的領域和途徑,使公眾真正參與治理和監督過程。為此,應積極做好環境標志產品及相關企業信息公開和宣傳工作,為公眾參與監督提供有效支持和保障。同時,應積極將環境標志認證從產品領域擴大至生產和服務領域,在生產領域和一些資源消耗大和污染排放嚴重的大宗原材料產品方面開發環境標志標準,引導企業的可持續生產,減少資源使用,降低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在服務領域,以電子商務和快遞服務等行業為切入點,積極擴大綠色賓館、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綠色物流、綠色供應鏈認證,引導全社會形成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生活新模式。
本次“創新引領、助推綠色生產和消費”論壇由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主辦,中環聯合認證中心、環境保護部環境認證中心、綠色消費與綠色供應鏈聯盟承辦,旨在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充分利用環境標志、政府綠色采購、綠色供應鏈等手段,創新引領綠色生產與消費,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在致辭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之一是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環境標志產品就是重要的生態產品,環境標志認證對推動綠色生產和消費大有可為。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郭方明表示,財政部與環境保護部聯合推出的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制度,是兩部委聯合推動引領綠色消費的典范。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總工程師薄昱民在致辭中希望中環聯合認證中心能夠繼續秉承科學、嚴謹、公平、公正的原則,積極配合開展認證認可工作,不斷開拓認證新領域,搭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
此外,會上還舉辦了以“環境標志促進綠色生產與消費政策與實踐:回顧與展望”為主題的沙龍,并邀請了在環保、低碳、認證領域長期工作的老領導、老專家,大家一起分享他們在綠色生產、綠色消費領域的思考和經驗。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環評分會理事長、環境保護部環評司原司長祝興祥與參會代表回顧了中國環境標志的創立與發展,強調要保持環境標志標準的先進性與嚴格性,更好地為生產、消費乃至國際貿易所服務;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和消費者積極支持中國環境標志計劃,做好這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總工程師劉兆彬談到:市場化的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工作在綠色經濟、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當中發揮了法治化的規范作用,提供了專業化的評價技術手段,體現了服務化的傳播功效,今后還要更好地發揮效益化,加大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力度。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副主任、環境保護部機關服務局局長陳燕平認為:中國環境標志計劃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推動綠色生產和消費乃至綠色生活的比較成熟的機制模式,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和市場體系,與十九大提出的綠色發展要求完全契合,并在國際上提供了中國范式和中國經驗。希望中環聯合認證中心立志高遠,不忘初心,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助力推動綠色轉型。同時,抓住機遇,積極探索中國環境標志計劃的體制創新、政策創新和標準創新,增強中國環境標志計劃的法制地位,加強環境標志標準制定工作力度,不斷擴大環境標志產品的覆蓋范圍,提升市場拓展能力和技術管理水平。
全國碳排放管理標委會副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氣候司原副司長孫翠華在發言中對中環聯合認證中心經過十五年艱苦創業取得的成績表示贊賞和敬佩,特別是中環聯合認證中心作為國內第一家聯合國批準的清潔發展機制指定經營實體,積極參加國際、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減排核查核證工作,作風頑強、成績優異,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權威機構。勉勵中心再接再厲,在氣候變化和低碳產品工作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聯想集團全球標準與標準事務部總經理劉微作為企業代表在發言時表示,中國環境標志產品是企業進入政府綠色采購的必備條件,通過中國環境標志認證對企業產品政府采購準入、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產品環境績效等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聯合國環境署駐華代表處項目官員蔣南青向大家介紹了聯合國環境署在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開展的工作,并感謝中環聯合認證中心與聯合國環境署在可持續消費領域的項目合作,表示將與中環聯合認證中心進一步加強合作。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在最后的發言中談到,中國環境標志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政府推動、標準引導、規范認證,有了一定的發展;希望中環聯合認證中心穩步推進、開拓創新,進一步夯實基礎,不斷開拓新的產品領域,嚴格規范開展認證,加大宣傳引導,推動各方共同參與。
本次論壇恰逢承辦方中環聯合認證中心成立15周年,中心總經理張小丹向大會做了“十五年創新發展、探索引領綠色實踐”的主題報告,介紹了中心十五年的發展歷程及取得的成績,并表示將始終不渝地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誠信、責任、服務、發展”的價值觀,緊緊圍繞“環保、節能、低碳”三大領域,逐漸形成以“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為主線、以綠色供應鏈評價為統領、以ISO管理體系認證為基石、以碳排放核查為協同”的技術體系,全面助力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會上,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名譽理事長、被譽為“中國環境保護之父”的曲格平先生和解振華先生被授予“中國環境標志特別榮譽”。主辦方還對建立和推動中國環境標志制度的老領導、支持環境標志工作的企業和機構授予了相關榮譽。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