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源溪是富春江的重要支流。其中,在富陽場口鎮境內主河道長5.5公里,流經真佳溪、場口、紅星、鴻豐四個行政村。
通過“五水共治”,壺源溪及周邊生態環境都得到明顯改善,水質基本保持在Ⅱ類以上,一度絕跡的石斑魚等漁業資源也得以恢復。目前,壺源溪場口段景觀工程一期已完工,曾經雜草叢生的水岸“變身”為一個集文化展示、市民休閑娛樂、綠色景觀為一體的花園式廣場。
近日,富陽區治水辦公布了2017年度“最美河道”評選結果,壺源溪場口段等10條河道獲封“最美”。這是對場口鎮治水工作的褒獎。
“決不把污泥濁水帶入全面小康”,場口鎮科學治水、項目治水、全民治水,圍繞“截、治、清、修、提、銷、打、智”治水八法,確保點對點治理、點對點突破,實現從污水控源、污水處理、污泥清理到水體修復、長效管理,堅決打贏劣V類水剿滅戰,鋪陳出現代田園小城市的美麗畫卷。
水岸同治,方能標本兼治
爐火燒得旺旺的,沿蒸桶一圈圍好草蒲,往桶里裝滿發酵過的高粱,然后倒扣錫甑,錫甑外圍則接了活水讓它繞過。蒸桶里的高粱受熱,蒸汽上升遇上錫甑后,被甑外的流水冷卻,就凝結成酒,緩緩從壺嘴里沿著管子注入地上張嘴守著的酒壇……
秋收之后,場口的酒作坊又忙碌起來了。“場口土燒”口感純正、烈中回甘,使用純糧食原料,傳統古法釀制,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釀酒,自然少不了水。在高粱蒸煮過程中,會排出冷卻水和廢水。前者和平常水差別不大,可循環使用,甚至可飲用;后者則呈暗紅色,主要是氨氮超標,富營養化嚴重,長期以來廢水直排的做法,影響到周邊環境和水體。
今年下半年,場口鎮聯合區市場監管局對土燒酒作坊進行全面整治、規范提升。全鎮27家土燒酒作坊中,6家已關停,其余21家進行全面整改——隔離好生產區、發酵區,挖好廢水處理池,確保廢水不再污染環境。
“問題出在水里,根子還在岸上。”場口鎮強化源頭控制,堅持水岸同治,截污堵源。場口污水處理廠一期投入運轉,全鎮24個村全面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全鎮所有小微水體進行多次排摸并登記在冊,共235個小微水體進行編號和歸檔,分成干凈、需要整改、疑似V類、劣V類小微水體等四檔,分別進行針對性保潔和整治。其中疑似劣V類86個,劣V類小微水體5個,均已在6月底前治理完畢。比如:徐家村的爛塘,主要是死水導致水體發黑。治理措施是清除淤泥并引入活水,進行水體更換;瓜橋埠村的孫家塘,主要是生活污水管道接入,常年死水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治理措施是將原有的生活污水管改道,并做人工濕地按標準凈化后排放,該塘多次引活水進行水體更換。
在完成劣V類塘整治的基礎上,該鎮對其他需要整治的重點小微水體進行項目化管理,明確項目設計、施工及完成時間節點,同時將這一工作納入村年度工作考核,實施該項工作一票否決制。
久久為功,不信清波喚不回
今年47歲的汪小良是場口鎮烏疇溪新村人。在當地村民眼里,他除了是個做水利工程的小老板外,還有個令人羨慕的身份叫“塘主”——汪小良承包了村里的新佳莊橫塘,面積11畝,養了鰱魚、草魚、鯉魚、青魚、包頭魚等七八個品種。
這個魚塘的一年承包費為800元。是不是很便宜?汪小良說,現在,魚塘是大家眼里的“香餑餑”,但幾年前,那里卻是一個又臟又臭的大水塘,一潭死水,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稻草、秸稈等都往塘里堆,氣味難聞,很多人都捂著鼻子繞著走。
近年來,烏疇溪新村先后完成了新佳莊橫塘和老山塢大塘兩處小微水體的清淤、駁坎、修整工作,池塘邊還圍起了石板圍欄,承包給了村民。兩處池塘的承包價一年都只要幾百元,但有一個前提——烏疇溪新村與承包者簽署了三年合同,明確要求,承包期間池塘的水體保潔由承包者負責。如果承包者對池塘水環境保護不到位,村里會派人先把池塘保潔做到位,然后由承包者來支付相應的費用。承包期內不作為的情況還會被記錄,情節惡劣的還會被拉入承包申請的“黑名單”。
在場口鎮,不少村因地制宜,把一個個金點子運用到“五水共治”中,讓長效保潔既省力又有效。治水土辦法的“磁場”效應,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五水共治”工作中來。
為鞏固治水成果,防止反彈,該鎮建立小微水體塘長責任體系,實行責任區域包干,按責任清單落實各項工作,要求鎮級河道每月查三次,村級及以下河道、小微水體每旬查兩次。同時,與各行政村簽訂“剿劣”目標責任書,要求各村做好小微水體日常巡查記錄,建立相關臺賬,做到有跡可循。另外,還成立“河小二”突擊隊,積極引導社會志愿者力量參與治水。
歷史上,王洲島池塘溝渠星羅棋布,且互相流通。但因后續建設發展等一系列原因,原本貫通的水系逐漸被阻隔,部分池塘、溝渠變為死水塘、死水渠而導致水質變差。為此,場口鎮計劃將王洲島水系疏浚貫通,提升水體自凈能力。王洲島“萬畝美麗田園”建設項目已啟動,同時將“十里洋漲,詩畫王洲”精品線路建設工程列入了《場口鎮小城市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內容包含了沿線綠化、池塘整治、生態池塘建設、農田灌溉渠道修復、河道清淤、小微水體整治等多個方面。目前,小微水體整治、河道池塘清淤等部分項目已在建設中,其余項目也將按照計劃逐步推進。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