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浙江省旅游局獲悉,浙江省近年來大力開展古村落的搶救性保護和活態傳承,在全國率先啟動涉及全省范圍的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為172個重點村、 868個一般村“量身定制”了保護利用項目。
傳統村落是“鄉愁”的載體,傳統村落的消失,許多純樸原始的原生態景觀乃至原有風貌不復存在,已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據我國歷史上首次全國性傳統村落摸底調查顯示,中國傳統村落僅占我國行政村的1.9%、自然村落的0.5%。當傳統村落已所剩不多,保護已是迫在眉睫,而為傳統村落“量身定制”保護利用項目,無疑是保護落到實處的關鍵。
于世代繁衍生息于傳統村落的村民,傳統村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留住傳統村落就是留住鄉愁。如文化學者馮驥才所說,“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而不同的村落,有著不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這是唯有村民才能讀懂的“密碼”,也是傳統村落的獨有魅力之所在。
現在,也正因漠視傳統村落的個性,不少傳統村落被“改造”成大同小異的模式,“千村一面”之下,長期來形成的不同生活習慣、生活方式被“抹平”,許多的風俗人情難以保留,而千百年來的鄉村自然肌理不再,于生態環境,也難說不產生負面的甚至破壞性的影響。
保護傳統村落當然是為村民創造更宜居的環境,但這首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留住鄉村風俗人情、自然肌理,讓人記得住“鄉愁”。住建部對此多次表示,要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不得盲目拆村并點。獨具個性和鄉村魅力的村落,更是農民宜居的家園。浙江省為傳統村落“量身定制”保護利用項目,保住了傳統村落的“個性”,無疑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和保護。
現在,在浙江省,“量身定制”了保護利用項目的傳統村落,以其獨有的人文底蘊和內涵,用優秀村落文化、特色文明鄉風、道德先進人物等文化道德元素,繪就出一幅新時代的鄉村版圖。“量身定制”保護,將傳統村落的保護納入規范有序的軌道,
值得各地借鑒推廣。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