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區聚焦學校、商圈、小區、公共機構、農貿市場等各場 景,探索源頭分類、源頭減量,強化示范打造,不斷激發基層實踐的主動性、創造性,不同場景“齊推進”的源頭分類新模式初具雛形,形成了一套典型性、可復制性經驗。
育文化,抓習慣,創校園、農貿市場易腐垃圾源頭減量之新
黃巖區各中小學厚植校園勤儉節約文化,聚焦學生習慣養 成,創新量化評比、智慧食堂等方式,從源頭減少食物產生與浪費,實現學校餐廚垃圾平均減量 50%以上。
推出線上智慧點餐。黃巖東浦中學食堂根據學生口味推出 ABCD 四種套餐,通過線上“智慧食堂”平臺推送套餐信息,家長提前點餐,食堂精準采購、定量生產,避免大量的浪費。
開展線下稱重評比。黃巖城關中學以班為單位在食堂就餐區設置易腐垃圾投放專桶,每個投放專桶設置 1 名學生勸導 員,每個集中點位設置 1 名老師督導員,引導學生正確、有序投放。每兩周依據各班易腐垃圾稱重結果進行年級段評比,給予累計產生量低于 30 公斤的班級水果、蛋撻等獎勵。
實現現場就地處置。黃巖中心菜市場、黃巖區政府機關食堂配備易腐垃圾就地減量設備,采用物理降減技術大大減少易腐垃圾的體積及重量。 經減量化處理后,易腐垃圾日均產量從 3 噸降至 1 噸。將油水分離后的油脂可用于生產生物柴油,末端產生的有機肥原料可用于花卉種植等,實現易腐垃圾日產日清和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搭平臺,塑體系,創回收物體系打造之新
“積分模式”激勵居民源頭減量。創新打造食品街“拉風吧”,以便利店形式輻射周圍5個小區約6500名居民,功能涵蓋居民垃圾分類積分增值兌換、便民維修、多媒體宣教活動等。2022年,已兌換出積分26600人次,舉辦宣教活動45場,周邊的桔海苑小區分類準確率達92%以上。
開展可回收物站點打造及兌換活動。在各小區布點可回收物站點,配備智能可回收設備,積極舉辦小區、校園的可回收 物兌換活動,打通居民可回收物兌換渠道。目前,各小區共設置兌換機100臺、智能四分類可回收設備36組、衣物回收箱130臺, 共開展校園可回收物兌換活動57場,小區可回收物兌換活動535場,共兌換可回收物2.93噸。
“商圈模式”撬起源頭減量杠桿。整合快遞公司、代存驛站、金融機構,優化服務體系,提供稱重回收、快遞代存、現 場拆包等各項服務功能,并建立可回收物線上積分交易系統,全面承載黃巖垃圾分類線上運維能力資質,主打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廢舊家電預約上門回收,實現商圈內線上下單,20分鐘到店的高效率回收。
強基建,廣宣傳,創居民有害垃圾自主分類之新
為進一步加強有害垃圾全過程管理,按照“源頭分類,規范收集,統一存放,專業處置”的原則構建全過程分類管理體系。2022年,有害垃圾收運暫存170余噸,主要暫存廢舊電池、過期藥品(含包裝)、廢舊燈管。
一方面,除害日“以紅換綠”掀熱潮。把每月第二周周五設 立為黃巖垃圾分類“除害日”,周期性開展有害垃圾除害日“紅換綠”專題活動,活動對象收集辦公室里的硒鼓、家里單獨收集的滅蚊劑、過期的染發劑,現場兌換多肉植物。活動開展以來,已在黃巖區行政服務中心、新前街道辦事處、北城街道辦事處等機關單位,嘉盛社區、桔源社區、縣前社區等社區,桔海苑、錦都家園、濱江麗園等50多個小區開展收集活動,共宣傳12000戶,累計收集有害垃圾600公斤。
另一方面,“有害垃圾暫存點”廣鋪開。一是公共機構和居住小區設置有害垃圾智能回收箱,目前在小區共配備 111 臺,并配置相應數量的有害垃圾收集容器;二是在公共機構設置有害垃圾集中存放點,明確有害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分別存放過期藥品、紐扣電池、日光燈管、打印機墨盒;三是各鎮街改造或新建1個有害垃圾專門存儲場所,并配置有害垃圾專用運輸車輛。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