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妹和“垃圾分類”的故事,還要從2007年開始說起,當時她剛入職溫州市甌海區新橋街道前花社區,在社區主任的帶領下,對垃圾分類有了深入的認知和了解。不久后,她調到金蟾社區便當起了社區垃圾分類宣傳員,真正開始了她的垃圾分類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時刻以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為己任,一干就是16年。在社區,她既是垃圾分類“先行者”,也是引導者,居民們的生活環境因為垃圾分類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推行垃圾分類,宣傳引導很重要。在朱海妹的提議下,她牽頭組織成立一支社區環保志愿者隊伍,每周帶領熱心志愿者阿姨一起提著垃圾桶和夾子在轄區開展環境衛生監督、撿拾隨意丟棄的垃圾并分類投放,向居民及路上行人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倡導大家保護環境,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
“我認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就是要不斷地宣傳、引導,要讓所有居民都能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動踐行垃圾分類。”朱海妹經常鼓勵社區志愿者堅持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引導。日常工作中,她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讓居民更好地融入垃圾分類新時尚。如專門邀請市分類辦專業講師開展以“生活垃圾分類在小區中的實踐”為主題的專題講座,請轄區樓幢長來聽、學、做,課后居民們紛紛反映這堂垃圾分類教學課生動易懂,非常實用;聯合溫州大學綠芽暑期實踐隊、溫科院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垃圾分類 變廢為寶”主題宣傳,入戶到居民們家中,手把手進行垃圾分類實踐,切實提升居民的垃圾分類知曉率和準確率;組織轄區幼兒及家長以“學雷鋒做志愿,迎亞運添風采”為主題開展垃圾分類宣傳課,引導幼兒從我做起,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邀請十九大黨代表宋玲華給居民宣講垃圾分類新時尚的重要性;組織團隊成員編輯三句半《垃圾分類新時尚》、小品《垃圾分類新風尚》等,以居民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融入垃圾分類元素,將垃圾分類意識植入每家每戶,簡單有效地讓居民了解垃圾分類,以達到垃圾分類宣傳全覆蓋的目標。
工作期間,朱海妹總是準時出現在小區垃圾分類屋前,查看生活垃圾是否分類投放正確,當看到居民投放錯誤時,她總是會一遍遍地詳細講解垃圾四分類知識、如何分類、如何投放,不厭其煩;還記得炎熱的太陽下,她戴著草帽設攤站在人群走動的小區門口,不停地向居民宣講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如何分類,倡導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當碰到不會說普通話的老人時,她就用溫州方言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帶動更多老年人學習垃圾分類,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她總說,垃圾分類無小事,人人參與是關鍵。
朱海妹對垃圾分類工作始終認真負責、耐心、仔細,她是一位垃圾分類新時尚的宣傳者,朱海妹表示:現在,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居民群眾學會了垃圾分類,開始自覺分類投放垃圾,這個改變也堅定了我做好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的信心和決心,繼續為引領文明新時尚而努力奮斗。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