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新區全面推進生活垃圾清運體制模式改革 打造清潔直運“錢塘模式”
2020 年初,錢塘新區啟動生活垃圾清運體制模式調整,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居非分離、分級管理”的思路指導下,通過市場化招投標方式,基本建成“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垃圾清運社會治理體系,實現服務質量和清運效率的“雙提升”。今年 8 月,新區生活垃圾分類清運實現“全覆蓋”,各居民小區和工業商業企業的生活垃圾均得到有效保障清運,垃圾量實現兩連降,總降幅超過 13%,僅 7 至 8 月期間就節約財政資金 210 萬元。
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清運體系扁平化
(一)重塑“居非分離”清運框架體系。針對不同類別的垃圾,采取分類收費、居非分離的組合式清運框架體系,即居民生活垃圾清運由“公共財政資金兜底”,非居民生活垃圾清運采取“誰產生誰付費”方式,在保障民生的基礎上,提高清運效率,降低財政成本。其中,非居民生活垃圾由新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通過招投標確定的名錄單位承運,而居民生活垃圾仍舊委托市環境集團承運。“居非分離”后所有非居民生活垃圾清運費用轉變為非居民主體自行兜底,激發企業等非居民主體垃圾減量的動力,預計全年可為新區和街道財政減負 1000 萬元。
(二)構建“街道為主”管理組織體系。體制模式調整前,新區范圍內清運單位由綜合行政執法局管理,由于管理對象數量眾多,在處置清運現場突發事件、處理群眾投訴時容易出現“響應超時”等問題。調整后,從“區抓區管”轉變成“區抓街管”,即在保持綜合行政執法局統籌協調的基礎上,以各街道作為管理主體負責轄區內垃圾清運工作,實現社會事務的管理權限“下沉歸位”。改革推行 2 個多月以來,垃圾清運信訪問題的全流程處置用時減少 50%以上。
(三)實行“兩級合同”備案管理體系。一方面,街道與清運單位簽訂的協議需報綜合行政執法局備案并通過后,由執法局對簽訂清運協議的車輛發放有效清運資格證,一旦發現違規,則對相關清運單位實行吊銷資格證、罰款等處置,有效凈化轄區內清運市場。一方面,獲得清運資格的企業與垃圾產生單位簽訂的合同,同樣需報屬地街道進行審核,以便街道和綜合執法局精準掌握非居垃圾產生量。
規范“行業運行”,促進清運市場有序化
(一)公開招標,明確資質齊全的清運單位。通過統一招投標方式,從 30 余家單位中確定 7 家具備合法資質的清運單位,穩步打造一支清運“正規軍”。自清運體制調整以來,轄區內生活垃圾清運后偷倒、偷運其他區域垃圾的問題基本絕跡,實現清運過程無害化、減量化,有效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滿意感。截至 2020 年 9 月,12345 平臺涉及垃圾清運的信訪僅 4 件,較去年同期下降 87.5%;生活垃圾總量較去年同期下降 10%以上,減量幅度創近 5 年新高。
(二)統一監管,打造標準管理的清運隊伍。為 7 家通過招投標確定的清運單位發放城市生活垃圾經營性清掃、運輸行政許可,并為其清運車輛全部統一配置錢塘新區營運自編碼,標明清運類型、所屬街道、清運企業等信息。7 個街道擁有專屬垃圾清運隊伍和車輛,有效改變原來模式中同一清運車輛服務多個街道、清運結算底賬不清等系列亂象,改革后實現車清、量清、去向清。
(三)動態調整,營造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各街道根據考核結果和市場反饋情況,對轄區內清運企業實行登記管理和動態調整,做到“優勝劣汰”,有效改善原先清運市場“低散亂”的局面。截至 9 月,已累計淘汰服務水平落后、達不到標準的小型清運單位 8 家,轄區內清運單位從 25 家減至 17家,后續將根據運營情況繼續淘汰清退;招投標入圍企業為提高清運服務水平,新增清運車 33 輛,部分高質量清運服務單位業務量較去年同期增長 20%以上。
緊盯“數字賦能”,實現清運服務提質化
(一)借助智慧城市平臺,實現監管“智慧化”。利用智慧城市平臺,將所有車輛的駕駛員聯系方式、車輛和清運點位逐一進行網上登記并形成清運線路,構建垃圾清運“智慧網絡”。下一步,將結合車載稱重系統和平臺手持 APP,實現清運過程和清運數量“全透明”,有效補強以往靠 GPS 只能查看車輛行駛路徑的監管短板。
(二)依托治廢大平臺,實現調度“智慧化”。強化數字賦能向街道基層、向清運單位覆蓋延伸,各家清運單位實行動態信息報送制度,每日向街道主管部門報送垃圾清運處置信息。綜合行政執法局對數據匯總分析后,實時掌握轄區內垃圾量變化,為及時反應、快速處置異常情況夯實基礎。如 9 月 3 日,監測到白楊街道當日垃圾量增幅逾 28%后,執法局第一時間對所有 13 條清運線路進行倒查,并及時落實處置方案,通過增加清運頻次,優化清運路線,實現清運調度“一盤棋”。
(三)引入智能第三方,實現巡查“智慧化”。引入第三方測評系統,完善垃圾清運工作考核制度,巡查人員采用手持 PAD,對清運作業情況逐項測評打分,拍照取證后,即時上傳、線上交辦;清運企業及時整改、線上反饋,實現對清運情況和清運質量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管,也為進一步完善垃圾清運體系提供數據分析和輔助決策。自 7 月以來,第三方智能系統已上傳數據 95 條,整改問題 20個,及時整改率 100%。
杭州最大的生活垃圾處置場所——臨江環境能源項目
杭州臨江環境能源工程主要承擔杭州市主城區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占地面積約312畝,概算總投資35.2572億元(EPC合同價格26.2億元)。設計規模為日處理生活垃圾5200噸,建設6臺870噸/日機械爐排爐,采用中溫次高壓蒸汽參數,配置3臺額定出力為45MW的凝汽式汽輪機及3臺50MW發電機。煙氣凈化采用“SNCR(選擇性非催化還原脫硝)+旋轉噴霧半干法+干法脫酸+活性炭噴射吸附+袋式除塵器+1#GGH+濕法脫酸+SGH+SCR(選擇性催化還原脫硝)+2#GGH(煙氣脫白)”的先進工藝路線。年焚燒量173.3萬噸,預計全年上網電量為8.79億度,項目建筑面積超13萬平方米,是目前全亞洲一次性建設,規模第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項目在設計及建設過程中采用了超前的設計及工藝、先進的核心設備等手段以實現“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建設目標。
杭州臨江環境能源工程鳥瞰效果圖
本項目的技術亮點:
超前的設計及工藝是確保項目高質量的源頭
本項目全部設計工作采用BIM三維技術,通過專業軟件進行綜合管理,將鋼結構、建筑、結構、工藝設備等模型導入,完成各專業間碰撞檢查,并為現場施工技術交底、材料管控、協同管理、吊裝模擬、現場預制加工等各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項目煙氣凈化采用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SNCR+旋轉噴霧半干法+干法脫酸+活性炭噴射吸附+袋式除塵+1#GGH+濕法脫酸+SGH+SCR+2#GGH”的雙脫酸雙脫硝組合工藝設計,為降低鍋爐出口煙氣中NOx濃度,本項目采用煙氣回流工藝,從袋式除塵器出口引一路煙氣,經循環風機回流至焚燒爐,能夠在燃燒過程中有效抑制NOx的生成。通過種種的先進工藝設計,本項目煙氣污染物排放遠嚴于國家及歐盟標準,如NOX,本項目設計值為50 mg/Nm3,遠低于歐盟標準的200 mg/Nm3;SO2本項目設計值35 mg/Nm3,低于歐盟標準的50 mg/Nm3;粉塵本項目的設計值為5 mg/Nm3,低于歐盟2010的排放標準的10 mg/Nm3;二噁英本項目設計值為0.07 ngTEQ/Nm3,低于歐盟2010的排放標準的0.1 ngTEQ/m3等;污染物均可做到超低的排放水平。
煙氣凈化系統
先進的核心設備是穩定生產的重要保障
項目核心設備焚燒爐采用目前全球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進口爐排爐,全廠配套3臺45MW的凝汽式汽輪機和3臺50MW發電機,行車和垃圾吊分別采用科尼和德國佩納等國際一線品牌,增加了設備運行穩定性,旋轉霧化器采用進口尼魯品牌,能長期保證霧化效果;其中焚燒爐使用大裕量面積的爐排,提高了爐排機械超負荷能力,同時可以實現連續、穩定燃燒,并通過合理的配風以及一次風風溫控制,主汽采用中溫次高壓參數等手段,相對熱效率超過86%(常規同等規模機組相對內效率小于85%),比較行業內其他垃圾焚燒發電廠熱效率更高。
項目的煙囪及冷卻塔均采用了“脫白”技術設備,實現煙囪及冷卻塔出口無白色“煙羽”的效果,達到真正的消霧脫白功效。
去工業化的景觀園區打造環保教育示范基地
本項目整體外觀采用了去工業化設計,通過將綢帶輕盈飄逸的意向抽象,融入到建筑的神韻中,給人返璞歸真的生活感受,呈現出天然的本色和自然的本性。內部展示區具有科教、示范功能,通過串聯工藝設備展示區,垃圾分類展區,多媒體互動,中庭花園等多個建筑空間,增加參觀的趣味性,可以更好體驗能源利用原理。
內部展示區
舒適的去工業化的景觀園區可以讓人感到愉悅、貼近自然、快樂工作,提高環保教育的效果,真正將園區打造成環保教育示范基地。
景觀園區圖
下步錢塘區將進一步堅定信心、再接再厲,在建設過程中精益求精,以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加有利的工作舉措形成推進合力,樹立豐碑工程、建設標桿項目,為建設“美麗杭州”做出新的貢獻。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