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省已全面啟動美麗河湖建設。未來五年,我省將圍繞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加快構建具有浙江獨特韻味的浙北江南詩畫水鄉、浙西秀麗河川公園、浙東濱海魅力水城、浙中錦繡生態廊道、海島風情花園五大美麗河湖新格局。為了進一步推進美麗河湖建設,根據省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抓落實”活動部署,調研組赴衢州市柯城區蹲點調研石梁溪和廟源溪河流治理工作。調研中,我們沿河逆流而上,先后走訪了石梁鎮石梁村、麻蓬村、靜巖村、城西村、蕎麥塢村,九華鄉新宅村、妙源村、茶鋪村,萬田鄉荷塘村等地,與基層水利干部開展座談,與村干部、村民、投資商等進行交流。通過走訪調研,我們發現開始于2014年的“兩溪”流域系統治理,已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通過治理,流域不但實現了防洪能力大提升、生態大變樣、水岸大樂園,也實現了產業大轉移、農民大增收。截至今年3月,“兩溪”沿線3萬多農民已實現轉產轉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245元,累計增收超3億元。“兩溪”治理成為水利支撐大花園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典型范例,對我省當前深入推進美麗河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堅持安全第一
安全是美麗的基礎,安全始終是河湖治理的第一要務。“兩溪”治理前,兩岸多為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保留的土壩,局部是上世紀90年代至2010年之間建設的漿砌塊石護堤,防洪標準不達標,堤腳防沖能力不足,沖刷嚴重,部分堰壩損毀破壞,沿線防汛巡查通道不暢,流域行洪安全存在較大隱患。“兩溪”治理中,柯城區將保障防洪安全放在首位,對“兩溪”的防洪安全進行全面系統的考慮,合理新建加固防洪堤29.25公里,加固改造堰壩34座,新建防汛巡查道路38.43公里。通過系統的堤防、護岸建設,“兩溪”防洪安全全線達標,其中石梁、萬田、九華集鎮達20年一遇,實現流域防洪能力大提高。2014年以來,“兩溪”流域先后經受住了6次洪水考驗,特別是成功抵御了2017年錢塘江中上游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大洪水。
堅持系統治理
河湖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高位推動、系統謀劃、系統治理。“兩溪”治理前,流域內以生豬養殖、柑橘種植加工為主導產業,養殖廢水和腐爛柑橘直排河道,導致河水黑臭,水質一度跌到劣Ⅳ類。早年采砂又導致河床千瘡百孔,河流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在“兩溪”治理中,柯城區委、區政府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將“兩溪”治理作為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點工作,“書記一條,區長一條”牽頭統籌,從頂層設計上為“兩溪”系統治理構建了體制機制保障。具體治理中,堅持從單一水利改造轉向綜合改造,統籌兼顧安全和生態、安全和休閑;從單一片段治理轉向全流域治理,全線連片,多規合一,整體規劃,確保了水利、交通、城建、環保等不同條塊的涉河基礎設施同規劃、同建設;從單一岸下治理轉向水岸同治,全力打好全流域實施生豬禁養、全流域截污納管、全區域河道禁采、全轄區潔水養殖、全覆蓋落實三級河長制等組合拳。通過水岸同治等系列措施,“兩溪”水質得到全面提升。監測顯示,截至今年4月,“兩溪”均已達到國家Ⅱ類地表水水質,流域生態面貌大為改觀。
堅持天人合一
每條(個)河湖都有自然體態,在河湖治理中如何使水利工程和自然環境有機融合,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河湖生態治理的關鍵。“兩溪”治理制定了“以原生態河道為主,人工景觀措施為輔”的原則,在水利項目設計中不截彎取直,不整平河道,不大拆大建,盡量減少涉水工程,盡量減少人為破壞,并適度為未來“留白”。在水利建設中,盡力維持河流原有形態,采取天然卵石防護、點陣式種植水生植物、根系發達維護成本低的本土植物固坡,順應河勢整理邊灘、槽溝和深潭,為生物提供多樣性棲息環境,恢復了河道兩岸的野趣和生機。“兩溪”治理中,對流域9.6萬平方米的灘地灘林進行保護與修復,對原有“老堤”進行生態緩坡改造,對原有“老堰”進行“一堰一景”升級,既恢復防洪能力,保障防洪安全,又保持河道原生生態,兼具休閑、健身功能,實現了人水和諧。此外,柯城還分7個片區對“兩溪”實施堰壩改造和水系連通工程,共新建改造引水渠道23.7公里,新建固河小堰25座,使下村村、石梁村、祝家山等沿線6公里河道擺脫枯水期脫水的困境,形成了山石嶙峋、一堰一景、草長鶯飛、魚翔淺底、活水繞村的自然生態景觀。
堅持因地制宜
每條(個)河湖都有不同特點,河湖治理應避免千篇一律、過度同質化。在“兩溪”治理中,柯城區根據“兩溪”各自特點,因地制宜,為兩條河流量身打造了不同的治理方案,將廟源溪流域打造成“一灘二島多堰壩”的原生態綠帶,將石梁溪流域打造成“山水人文,秀水石梁”的城市后花園。同時,結合流域上、中、下游各自特點,以河道為主線,分別打造“生態旅游”“集鎮休閑”“產業服務”功能區。以廟源溪為例,上游人文底蘊深厚、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清澈、魚蝦成群、植物豐富、空氣清新,打造為養生、嬉水、游泳等富有農家樂功能的河段;中游溪灘眾多,河道水域面積大,沿線果蔬豐富,打造為健身、運動、嬉水、采摘游等休閑功能的河段;下游段與主城區接壤,產業集聚,河床紅砂巖資源獨特,打造為漫步、休閑、文化展示等功能的河段,豐富了大花園的美麗河湖形態。
堅持還河于民
只有實現還河于民才能實現人水和諧。治理前,“兩溪”河道功能單一,缺乏相應配套設施,人水隔離親水性不足,便民性不夠,不能有效實現還河于民,不能滿足文化、產業、管理及美好生活的發展需求,無法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兩溪”治理中,柯城區精心配套親水便民工程,將河道治理融入城市公共空間,建成了13.8公里的濱水綠道,用于防汛巡查的同時,也供市民作為休閑步道和騎行道,使其成為居民的濱水休閑走廊。同時,對“兩溪”26座堰壩進行特色化、生態化改造,增添堰壩親水嬉水功能。經過綜合治理,“兩溪”流域上下貫通起生態騎行綠道、森林氧吧體驗帶、水上回廊景觀帶、一堰一景風景帶等多個健身休閑精品帶,田園生態景觀與城市公園景觀實現有機融合。“兩溪”治理后,流域沿線成為水岸大樂園,已舉辦鄉土畫展、圍棋、馬拉松、水上龍舟等各類活動20余次。
堅持工匠精神
美麗河湖建設相較于傳統水利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麗河湖建設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利設計、施工人員的匠心和突破。“兩溪”治理中,水利建設者們通過挖掘歷史文化、結合現代文化提升河道水利工程內涵品位。1940年,作家金庸曾在石梁鎮求學一年有余,后來創作小說《碧血劍》中的“石梁幫”就源于此,棍技和拳術也以“兩溪”沿線麻蓬村的“十三太保拳”等為原型。以此為契機,石梁溪流域設置了金庸文化廣場、武術造型文化墻等文化景觀,同時深入挖掘堰壩歷史,將堰壩造型與歷史典故相結合,形成司馬堰、海龍堰等10座特色堰壩,組成“一帶一道十八景”的整體布局,流域歷史文化不斷彰顯。在“兩溪”治理中,項目業主還根據河流實際,大膽設想,提出需求,設計方對設計方案進行反復推敲、對設計人員實施走出去大規模培訓,對突破傳統的設計給予足夠的創新空間。施工方在施工過程中,精益求精,小到對一塊堰壩的疊石該如何擺放,也要進行反復推敲,對不滿意的工程寧可費時費力推倒重來,體現了優秀的水利工匠精神,最終呈現出美麗河湖的“兩溪”樣本。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