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8月16日訊(記者 仲瑤卿 通訊員 沈曉燕)“同享一片天 共飲一江水。”今天,德清縣、安吉縣、余杭區、臨平區四地簽訂了生態環境聯防共治戰略合作協議,創新建立生態環境“四城”聯防共治機制,齊心協力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據悉,此次的《框架協議》進一步拓寬了協同領域、延伸了協同深度,四地約定圍繞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水環境聯保聯治、水源地上下游補償、固體廢物處置利用、執法應急聯動等五方面內容打造聯防聯控聯治體系,統籌推進水、氣、土生態環境的系統治理,共塑天藍、地綠、水凈、景美的生態環境區域樣板。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德清、安吉、余杭、臨平協同發展的基礎,是四地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此次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打破了行政地域上的限制,將統一管控標準、一同制定工作計劃、共享處置利用設施、消除交接區域監管上的‘空白’。” 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德清分局負責人介紹道。
此外,在當天的“碧水、藍天、凈土四城聯防共治‘縣域聯盟圈’聯席會議上,德清縣還與安吉縣人民政府簽訂《對河口水庫水源地跨行政區域聯防共治機制協議》、與臨平區人民政府簽訂《一般污泥處置區域戰略合作生態補償協議》。
探索流域生態補償 守護涓涓清流
對河口水庫,位于德清縣莫干山腳下,是全縣55余萬城鄉居民的“大水缸”。每天,都有涓涓清流從這里流向千家萬戶。
“城市有邊界,水域無界限。河流的保護不可能分開上下游各自進行。” 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德清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保護好水源地,德清早在2005年便率先在全省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出臺了《關于建立西部鄉鎮生態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設立生態建設專項資金,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多元籌資、定向補償”的原則,建立生態保護者和生態受益者之間的公平利益分配機制。
對河口水庫
2010年和2013年又先后兩次進行完善,將補償范圍擴大到316 平方公里,占到縣域總面積的1/3;增加了對西部農民的直接補助,同時建立了生態保護補償考核機制,對鎮(街道)實行差異化考核,生態保護型鎮(街道)取消了工業類考核。
2015年,德清再次出臺《深化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擴大了補償資金總量,從2000萬元提高至5000萬元;設置了保護等級系數梯度,體現“保護級數越大,倒扣時懲處力度越大”這一原則;此外,對受償區域內發展生態經濟的項目也予以補助。
在飲用水源地聯防共治方面的探索,德清遠不止于此。
東苕溪,流經余杭、德清,后注入太湖,哺育著沿岸的百姓,是余杭區的飲用水源地,同時也是德清縣的備用水源地。
為了保護好這一方“生命之源”,2018年德清縣與余杭區簽訂了《東苕溪流域水環境補償機制協議》,設立了每年1500萬元的跨行政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主要用于鎮(街道)所涉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支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今天我們與安吉、余杭、臨平簽訂了聯防共治戰略合作協議,將水源地上下游補償機制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擴大了‘聯盟圈’。今后將通過發揮補償資金的引導效應,營造以‘考’促‘保’的氛圍,引導公眾進一步認識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意義。” 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德清分局負責人表示。
固廢處置資源共享 共建“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在四地簽訂的生態環境聯防共治戰略合作協議中,還有一條是關于進一步深化固體廢物處置利用共建共保共享機制,德清縣依托富足的一般工業污泥綜合利用能力,接受縣外一般工業污泥進行綜合利用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互惠互利,優化資源配置。
據了解,早在2020年7月,湖州市德清縣人民政府便與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簽訂過“環境互保戰略合作協議”,德清接收余杭的一般污泥進行綜合利用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按綜合利用污泥50元/噸的標準進行生態補償,這也是全省首個固廢跨區域處置生態補償機制。
“探索固廢處置資源共享,是德清、安吉、余杭、臨平四地生態共建環境共保的重要內容,開展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區域合作,可以促進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優化,實現區域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共建共享,為全國‘無廢城市’建設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德清分局負責人表示。
據當地提供數據顯示,2020年7月至今,已累計協同處置污泥5.42萬噸,補償資金271.03萬元。
生態補償“多元化”擦亮綠色發展“底色”
德清縣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實施十七余年來,先后進行了多次調整和完善,已建立起涵蓋飲用水、生態公益林、污泥處置等領域的縱向生態補償和跨行政區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德清縣出臺了《進一步深化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意見(試行)》,此次調整完善后,補償方式主要為鎮和行政村生態保護考核獎勵,生態公益林補助和生態保護項目補助。同時融入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結果應用,在對行政村考核獎勵的考核內容中GEP考核占比達到75%,日常管理考核占比25%。GEP考核的引入讓生態補償資金分配更合理,獎補更精準,并且激發了補償地區在推進GEP和GDP協調增長的創新潛力。
至2021年底已累計投入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約6億元,生態保護補償對生態產業的發展引導,推動了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得到良好保護的莫干山與下渚湖成為美麗經濟發展的基礎優勢。
莫干山被《紐約時報》評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個地方之一,下渚湖濕地風景區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示范例獎,德清縣全面打響了“名山濕地、休閑德清”的旅游品牌。2021年全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到1032.5萬人次,實現營收39.4億元,同比增長6.5%,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61:1,德清再度捧回“大禹鼎”金鼎,下渚湖入選全國 “美麗河湖”優秀案例,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達到88.23,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綠色共富之路。
“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效地協調了各方的利益,在保護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對引導地區綠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德清分局負責人表示,未來隨著生態保護補償頂層設計體系的健全和科技創新的不斷進步,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引領下,德清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踐也將持續完善,趨向構建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良性互動的生態綜合補償體系。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