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生態振興,是鄉村“五個振興”的重要內容,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近乎于執著的生態堅守,賦予了下渚湖最大的資源優勢。
2018年,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落地下渚湖街道,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當地擘畫出“一環兩帶三園”總體布局,以“圍繞最美濕地推動兩山轉化,加快改革集成推動鄉村振興”為目標,在綠水青山中不斷實現美麗生態與美麗經濟共贏。
9月10日起,浙江在線圍繞下渚湖街道鄉村振興建設推出系列報道,通過網絡平臺如實記錄、傳播當地發展建設的點滴變化。
“田博會”主場館 (蔡俊 攝)
浙江在線9月1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婷 仲瑤卿)首屆美麗中國田園博覽會即將于9月23日,在德清下渚湖拉開序幕。隨著各項工作準備就緒,一條連接“田博會”主場館和下渚湖濕地的綠道西線工程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
湛藍色的綠道鑲嵌在綠水青山間蜿蜒向前,格外搶眼。“這3公里的綠道是下渚湖環湖觀光帶的一部分,此外從下渚湖濕地風景區游客服務中心至琳瑯水街景區西入口部分也已經竣工,目前完成總體項目的30%。” 下渚湖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華奇向記者介紹道。
下渚湖打造“環湖觀光帶”
“環湖觀光帶”全長18公里,是下渚湖街道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 13個項目之一,也是“一環兩帶三園”總體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國最美濕地’的榮譽稱號、‘國寶’朱鹮的棲息地、古代防風文化的故里、青蝦人工養殖的發源地、75個旅游資源項目,賦予了下渚湖得天獨厚的鄉村旅游基因,但卻存在資源分散、產業結構單一、發展不均衡等問題。” 下渚湖街道黨工委書記、下渚湖濕地風景區管委會主任丁本榮說道。
18公里長的綠環,分為東、南、西、北四線,作為串聯城鄉游憩、休閑的綠色敞開空間,綠環覆蓋了下渚湖濕地、琳瑯水街、防風攬古、毓秀塔山四大景區,串聯起塘涇、和睦、塘家琪、四都、二都、沿河等8個村莊,進一步擴大了“環下渚湖板塊”旅游格局,推動“湖城一體化”發展。
循著德清大道轉下仁公路,就進入了下渚湖區域,“環湖觀光帶”西線始于此處,兩側植被葳蕤繁茂、蘆葦綿綿,盡顯濕地的自然與生態。王華奇告訴記者:“西線全長5.5公里,途徑沿河村、二都小鎮和雙橋村,游客服務中心就位于這條綠道上,是下渚湖與外圍城鄉空間的重要銜接點。”
綠道以藍色為底色,配以蘆葦、芒草等濕地物種。
“設計過程中既遵循節儉不鋪張的原則,結合周邊環境和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原有部分綠道進行提升,統一以生態藍為基底,在兩側種植蘆葦、芒草等濕地物種,不僅增添了濕地韻味,也為下一步養護降低了成本。”下渚湖街道項目經辦人夏翔說。
就地取材地去改造,細致而不張揚的改變,將游客中心、下渚湖濕地公園、熊貓園、二都小鎮、葡萄采摘園、酒店、農莊等散落在沿線的旅游資源串珠成鏈“環湖觀光帶”的建設像水波蕩漾一樣,在下渚湖激起一層層漣漪。
青蝦養殖,是下渚湖“環湖觀光帶”上分布的產業之一,也是當地的支柱型產業,距今已經有近30年的歷史了。
“養殖面積雖大,但存在產業單一,產業鏈薄弱等問題。” 下渚湖街道分管農業的副主任王建青告訴記者,伴隨著“環湖觀光帶”全線貫通,將突破地域限制的瓶頸,連通青蝦養殖基地、青蝦綜合服務中心和唐涇青蝦小鎮,拓展青蝦加工、旅游等多種業態,由此形成以青蝦生產為基脈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
據了解,下渚湖的“環湖觀光帶”預計年底前可以完成總體項目的90%,在串聯田園山水、傳承地域文化、銜接城鄉空間,為百姓帶來環境獲得感的同時,將通過打造下渚湖全域特色觀光農業產業,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個人增收。
“環湖綠道全線打通后,相關項目都將由環湖村集體認領,秉承著‘誰認領、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進一步盤活村集體資產,環湖村民將在統一規劃之下具體運營沿線項目,將‘環湖觀光帶’變成體驗帶、網紅帶,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得到長效收益。” 丁本榮表示。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