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生態環境部同意浙江生態省建設試點通過驗收。為全面展現浙江省生態省建設成效,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特推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專欄,深入展示浙江省1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
浙江在線7月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錢華良 通訊員 張琳 周洛嫣 朱智翔)建設“東海第一臨海懸崖棧道”,海島生態景觀構建把“盆景”串成“風景”;首創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評價指數體系,成全國海洋生態修復典型;引發美麗鄉村建設蝶變,吸引了大量能人回鄉創業,推動漁民的轉產轉業;全域旅游建設持續推進,旅游度假、時尚運動、健康養生三大業態落地發展……
2018年12月15日,洞頭區委書記王蛟虎在廣西南寧接受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溫州洞頭百島,正如一顆顆璀璨明珠,散落在藍天下、碧海中,它正以奔跑的姿態向著“海上花園”的目標前進著。
近年來,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圍繞“城在海中、村在花中、島在景中、人在畫中”的藍圖愿景,走出了一條具有海島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創成省美麗鄉村示范縣、入選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獲批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省部共建鄉村振興示范區。
藍色海灣整治 助力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如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徹到底?生態文明建設、環境質量提升、牢牢守住海洋生態安全底線,帶領洞頭收獲了答案。
就在近期,2019年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競爭性評審會議上,洞頭區藍色海灣整治項目成功入選,這是繼2016年之后再次得到國家支持,獲得2.26億元專項資金補助,為洞頭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再添助力。
半屏沙灘修復效果圖
細沙、藍天、白云、游客如織。5月的隔頭沙岙沙灘,剛舉辦過民宿海鮮節。周邊市民或許不會想到,僅僅一年的修復時間,這里的沙灘便蛻變為洞頭美麗海岸中的一景。據介紹,沙岙、凸壟底砂質岸線修復工程,是全市首個EPC模式(工程、采購、建設全過程若干段承包)建設的岸線修復工程,總投資1500萬元,修復沙岙沙灘岸線150米,面積1.4萬平方米。2018年6月開工,12月完工,2019年5月完成驗收。
同時,正在經歷蝶變的還有半屏山韭菜岙沙灘。歷史上韭菜岙沙灘曾經也是有口皆碑,但由于各類海岸開發活動,造成沙灘破壞退化,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因此,養護和修復工程被提上日程。
在現場,記者看到,沙灘與公路隔離開,在這塊“工地”中正醞釀著一場華麗蛻變。據介紹,藍色海灣工程自2016年開工建設以來,已經完成90%的工程量,目前在建工程除了韭菜岙沙灘修復,還有海洋生態廊道等工程,預計今年9月完工。
海洋環境綜合治理、沙灘整治修復、海洋生態廊道建設……洞頭成為全國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建設工作的典型示范區。
藍色海灣廣袤壯麗,綠色村莊自然清新。洞頭的海島風貌及生態系統修復成為綠色發展典范。古漁村保護三年行動計劃,修繕21個歷史文化村落;實行“小島遷、大島建”策略實現“退人還島”,已完成大瞿、南策的整島搬遷;獲批建設省級地質公園,南塘灣、霓嶼紅樹林濕地公園,建成41個綠化美化精品村;推進廢棄礦山、工程料場等修復治理;建成公共綠地40萬平方米,90%以上市民實現出門見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是海灘還是森林,洞頭的每一寸土地都展現出勃勃生機,堅定不移守住“綠水青山”,發展與生態的有趣結合正悄然發生著。
東岙沙灘修復中
全域旅游 拓寬生態環境紅利
隨著近些年全域旅游發展,市民的目光轉向了洞頭,這個天賦異稟的周末度假好去處。昔日的“小漁村”,已搖身變為眾人打卡的“網紅地”。
三面環山,一面望海,在凸壟底海洋生態村莊的巖海山居,游人踏著木質樓梯拾級而上,一副田園風景畫映入眼簾。鳥鳴、山水、傳統石頭屋,成了這里最大的亮點。今年4月,凸壟底登山步道被打通,原本的羊腸小道變得規范安全,直通到山頂的望海樓,十多分鐘的捷徑路程,便可飽覽360度海景無余。
洞頭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目前已建成花園村莊51個、4條美麗經濟交通走廊、16公里花園公路,創成10個花園小區,全省第一個花園廁所建成投用,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此外,為提升各個景點整體性,洞頭當地以11.4公里長的“東海第一臨海懸崖棧道”為線,串起大沙岙、炮臺山、仙疊巖等景點,如此一來,一幅集“細沙、藍天、白云”于一體的秀美海島畫卷緩緩在洞頭大地展開。
“面子”提升了,“里子”也需跟上。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洞頭將海島特色文化注入其中,充分挖掘漁村、漁燈、漁歌等原生態海洋文化資源,特別是“海洋放生”等文化活動,引發全社會環保共鳴。值得一提的是,洞頭還依托特色“海霞”文化元素,將女子民兵連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建成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顏值、內涵雙提升,也給當地鄉村振興帶來了機遇,不斷釋放著旅游產業紅利。為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洞頭政府部門設立2億余元海島振興積金,創新社會投資項目、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以獎代補政策,目前撬動11.2億元社會資金潮涌向農村。不僅如此,當地實施的強村惠民三年行動計劃,僅2017年就助力52個經濟薄弱村完成“摘帽”,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73%。筑巢引得鳳凰來,美麗鄉村建設的蝶變吸引大量溫商前來投資創業,實現了漁民的轉產、轉業 “無縫銜接”。
洞橋生態村——花崗村
隨著全域旅游建設的不斷推進,洞頭旅游發展的“成績單”也愈發亮眼。在時下流行的民宿產業中,洞頭區2017年和2018年民宿收入、游客接待人數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
創新發展 打造新海島樣板
空氣優良率95%以上,PM2.5值控制在27μg/m3以下,市控以上斷面水質達標率、危險廢物處置率、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完成率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年均提升3%……日前,洞頭制定實施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到2021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生態文明成果顯著,基本建成全國“兩山”實踐創新海島樣板。
而達成目標的原生動力,就是洞頭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改革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不斷堅持創新驅動、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就像一根“綠”線,穿越洞頭15年發展之書脊。
“藍灣指數體系”便是洞頭15年發展、15年創新靚麗的一頁。去年下半年,在洞頭召開的溫州洞頭藍色海灣國際論壇暨藍灣建設現場會上,一項全國領先的海洋生態領域最新研究成果——(中國)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評價指數體系正式亮相。
“藍灣指數體系”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藍色海灣整治對改善海洋環境質量,提升海岸、海域和海島生態環境功能,維護海洋生態安全,促進沿海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效應評價指數和對照標準體系,包含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人和六項藍灣指標,還包括管理保障、約束指標兩項特色指標。
漁民們在放生節活動中向大海放生黃魚苗
如今漫步在島上,會在特定的區域內發現藍色海灣指數牌,電子屏幕上面實時滾動著今日游客人數、親水指數等級、沙灘游樂指數等級、廊道觀光指數等級、水溫、濁度、葉綠素、波浪、能見度、氣溫、風況、天氣、漂浮物等數據。“這讓我們對海岸線資源保護有了直觀的感受。”已設有指數牌的東岙村支書林振平說。
此外,洞頭還創新投融資保障機制,出臺《關于加快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海洋強區建設的資金扶持辦法》,成立海洋資源儲備中心和產權交易中心,創新海域使用權公開出讓辦法,推行海域使用直通車制度,實施公共環境建設補貼機制,鼓勵在外洞商在本村認捐、認購、認建,吸引了社會投資2.47億元,使涉海開發機制逐步順暢;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對洞頭島西部一片早已確權可填海域,通過“圍而不填”,盡最大可能保護海洋生態;謀劃夢幻海灣項目,以透水構筑物形式打造旅游綜合體,實現生態用海創新。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