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2月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孫璐 實習生 蔣蕊瑤)明天,我們將迎來第23個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是“濕地與氣候變化”,主要強調濕地在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調節氣候變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濕地保護刻不容緩
我省濕地資源豐富,除季節性河流、季節性湖泊等少許幾個類型外,基本都有分布,是全國濕地類型分布最全的省份之一。記者從浙江省林業局了解到,全省已有國際重要濕地1個,國家濕地公園12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4個、省級濕地公園49個、濕地及與濕地有關的自然保護區11個,經省政府公布的省重要濕地名錄80個,初步形成了濕地保護修復的良好格局。
近兩年,在我省大花園、大灣區等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中,都明確提出要保護好自然濕地,開展濕地公園建設,預計到2020年將建設100個濕地公園。
但是,由于我省人口密集,土地緊缺,穩定濕地面積總量、維護生物棲息地仍面臨巨大挑戰,濕地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走近這些濕地 聆聽自然的聲音
寧波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位于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西側,總面積63.8平方公里,是中國8大鹽咸濕地之一、東部沿海最大的濱海濕地之一,成為環杭州灣沿岸的標志性自然景觀。同時,也是寧波唯一一個“國”字號濕地公園。
由于地處河流與海洋的交匯區,是西伯利亞、澳大利亞東亞候鳥遷徙路線中的重要驛站,是世界瀕危物種黑嘴鷗和黑臉琵鷺的重要越冬地與遷徙停歇地之一,也是我國東部大陸海岸冬季水鳥最富集的地區之一,目前累計記錄鳥類已達220余種。
寧波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為鳥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空間
“從2018年11月30日至2019年3月,濕地已進入冬季保育期,所以我們也采取了一系列更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寧波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副總經理胡咪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有效保護濕地環境,對退化或遭破壞的濕地,因地制宜采取自然修復和各種生態技術工程修復措施,恢復原有濕地的結構和功能。同時,針對園區狀況及候鳥遷徙時間,相繼建立了游客容量控制系統、生態環境時時監測系統和資源保護公益教育系統,設立了生態敏感區域,劃定隔離區和緩沖區等生態保護管理制度。
近年來,隨著濕地生態環境不斷修復,現在的寧波杭州灣國家濕地公園不僅是野生動植物棲息的天堂,更是科普宣教的課堂、市民休閑游憩的樂園。
作為另一個“國”字號濕地公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又展現了別樣的風情。
濕地內蘆白柿紅、桑青水碧、竹翠梅香、鷺舞燕翔,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西溪濕地內現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公園的負責人表示,自2017年以來,濕地水質理化指標基本穩定在Ⅱ類水標準;濕地緩解“溫室效應”和“熱島效應”效果突出,可使周邊15平方公里降溫0.5℃—1.5℃。
西溪濕地的存在,對于改善杭州市城西水文生態,調節區域小氣候,保護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提升城市整體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又被稱為杭城之“腎”。
徜徉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領略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
濕地公園也體現了當地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與擔當,不斷改善濕地生態環境,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兒前來棲息、繁衍。
比如,玉環漩門灣濕地的良好生態環境,迎來了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一次又一次地在此地過冬。
也有位于杭州余杭的丁山湖濕地,水網交錯,池塘密布,不但是水禽動植物的必然棲息、繁殖之所,也常能見到白鷺翩飛的美景。
多年來,我省生態保護體系已逐步完善,管理體系也在不斷建立和健全中。我省先后頒布實施《浙江省濕地保護條例》、《浙江省濕地保護規劃2006--2020年》、《關于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法規政策。浙江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計劃再新建10個省級濕地公園,探索開展國家和地方重要濕地、一般濕地的分級管理。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