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
建蘭學生回收牛奶盒
垃圾回收點
垃圾分類指導
每到年末,不少人“買買買”的欲望就越發強烈,“雙十一”剛剛收官,“雙十二”又在趕來的路上,隨之產生的廢舊物品與快遞垃圾也馬上“爆倉”。據國家郵政局數據,今年“雙十一”期間,全國快遞業務總量超過15億件,如果把這些包裝盒連起來,足以繞地球七圈半。那么,由此產生的海量快遞垃圾該如何解決?
11月15日,媒體曾報道了市民蔡女士的困惑:“一邊是快遞垃圾越來越多,一邊是家里的廢品找不到人回收,以前活躍的那些廢品回收人員都去哪里了?”
有相同疑惑的市民不少,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對于可再生資源回收的問題,因為和生活息息相關,市民們相當關心。不僅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還將這個問題提高到了國家未來發展層面。報告中要求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并給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任務清單,明確要求“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這是黨代會報告中第一次提到這個問題。顯然,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按下了“快進鍵”。
那么,杭州可再生資源回收具體遇到了哪些問題?回收企業和政府有關主管部門都做了哪些努力?市民百姓對此有哪些切身感受?
“互聯網+”走進社區,傳統回收行業有了新面貌
“大姐,我家的廢報紙、醬油瓶、奶粉罐都在這里了,快幫我稱稱有多少重!”張阿姨抱著孫子,提著滿滿一袋打包好的垃圾來到采荷街道紅菱社區中“家寶兔”的回收網點,“以前真是浪費了不知道多少垃圾,家里的瓶瓶罐罐都直接扔掉,現在家里都會放個大袋子,瓶子、廢紙、舊衣服都放在里面,一星期下來袋子肯定滿了,就拿過來換些積分。”
紅菱社區算是杭州“老字號”小區之一,住著2700多戶人家,按照三口家庭每天產生4公斤垃圾的量計算,一天下來,小區內會產生10余噸垃圾,如何讓這些垃圾得到更妥善的處理?今年3月,社區引進“家寶兔”回收公司,以有償回收促垃圾分類與回收,推行大半年已經使2000多噸垃圾資源化。
負責紅菱社區城市管理工作的呂昕稱,“回收企業剛進來的時候,社區結合志愿者上門給居民們發一張積分卡,并作一些宣導,現在已經覆蓋了小區內70%的用戶,大家熱情度很高。”最讓呂昕印象深刻的是上次有個小朋友拿著一個小塑料凳就去了“家寶兔”回收點,大家都很奇怪,這么一個“小毛頭”就來垃圾回收了?小朋友說,他現在所有的文具都是垃圾回收換來的。
在臨平街道的荷花塘社區,這樣的場景也在每天上演著。家住荷花小區16幢2單元的王阿姨早早地就撥通了“虎哥回收”應師傅的電話。10分鐘不到,應師傅便帶著秤到了王阿姨樓下,“阿姨,今天是8.9公斤,已經給您積好環保金啦!”
王阿姨家里住著6口人,像這樣一袋垃圾,大概三四天就能裝滿,“放一個虎哥的藍色垃圾袋在家里,連小孫子都知道把他喝完的牛奶盒扔進去,全家人都很自覺,沒幾天袋子就滿了,我打個電話叫虎哥來收走,很清爽。”
據了解,荷花小區共有2100多名住戶,去年6月“虎哥”入駐以來,截至今年11月1日,共回收處理干垃圾529.1噸,小件垃圾450.1噸;回收家具2382件,重量達65噸;回收電器644件,重量14噸。居民參與率達到96%以上。
早在2012年8月,九堡街道興安社區就已經引進了“村口環保”的智能環保設備。居民張先生介紹,“像我們上班忙的,以前常常會錯過社區里發廚余垃圾袋,小區引進智能垃圾袋發放機以后,我們每個月都可以在機器上領到帶著自家‘身份證’的垃圾袋。”
張先生口中的垃圾袋其實并不普通,它們不僅有“身份證”,還能在智能垃圾箱面前“刷臉”。“小區的智能垃圾桶是可感應的,拿著對應的垃圾袋才能開門,居民裝錯了袋子,也能根據‘身份證’找到它的主人。”村口環保工作人員解釋。此外,在垃圾回收環節,居民只需要將可回收的物品捆綁打包好,并貼上對應的二維碼貼紙就可以投遞進智能回收箱,并獲得積分。
從“游擊隊”到“正規軍”,回收人的收入上躥了不少
今年42歲的宿大姐在紅菱社區一待就是12年,從最初騎著三輪車穿梭在小區內回收廢紙、廢瓶子,到如今穿上家寶兔的背心,每天在小區內的回收站點等居民來投遞廢品,至今想起來她還有點恍神。
去年10月,家寶兔回收公司正式進入紅菱社區,也就找到了宿大姐,“他們來找我,我當時其實很不相信,回家問我老公‘到底行不行、靠不靠譜、會不會被騙’,老公反問我‘他們能騙你啥?’”于是,宿大姐在丈夫的鼓勵下,決定試試看。
從前,宿大姐的三輪車上只回收兩類廢品:紙類和瓶子,“白天在小區里收這兩樣東西,傍晚拉到附近的收購站一起賣掉。”如今,居民的任何垃圾都可以來家寶兔回收站分類投遞,衣服、鞋子、被套、玻璃瓶、泡沫都回收。宿大姐也不用再到處跑來跑去賣回收到的廢品,只用在回收點給居民分類、稱重、打包,“有些居民東西多、行動不便,我會上門去回收,可能一天會跑個三四趟左右。”而這份互聯網回收工作也讓宿大姐的收入明顯有了提高,從原本的每月2000多元到如今4000元左右。
蔣承仁是下城區潮鳴街道艮園社區的虎哥回收網點的一名員工,去年3月,當輕生女子從六樓墜落的那一刻,正在小區內收廢品的他毫不猶豫地飛奔過去徒手接住,自己卻身受重傷。這位被街坊鄰里親切稱為“大為哥”的收廢品師傅,成了整個杭城的英雄。
如今,蔣師傅成了虎哥回收的正式員工,雖說做的還是老本行,但于他而言,穿上了公司統一的工作服,找到了行業組織,是從收廢品“游擊隊”到“正規軍”的轉變,免去走街串巷的奔波,收入也穩定了起來,“現在不用天天跑上樓去居民家里收垃圾,主要是定時定點地在回收站分揀就可以,對于我們來說輕松了很多。”
除了宿大姐和蔣師傅這樣的“老回收人”,今年50歲的應師傅算是回收行業的“新人”了。自己是荷花小區的老街坊,如今每天在自家小區附近轉悠著給街坊們做點事,“我這心里很舒坦。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不容易置氣,和社區的老人、小年輕溝通起來非常順暢,他們也很信得過我。”
應師傅原本在廠里做體力活,坦言“以前的活兒很苦很苦的”,后來看到小區里的虎哥回收在招人,就跟家里人商量著來應聘,沒想到來了之后做得挺順暢,現在已經是小隊長了。“有了你們,我們方便多了。”街坊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讓應師傅動力滿滿。
從“小學校”輻射到大社會,環保理念正在蔓延
“互聯網+回收”模式走進小區,很快帶動了居民們的回收熱情,如何從源頭上傳播垃圾分類、回收的意識與習慣,建蘭中學或許是個不錯的范本。
把喝完的牛奶盒沿著4個角撕開、洗干凈、晾干、疊好,最終收集起來帶到學校,乍一聽以為是老師布置的手工作業,其實這是建蘭中學的孩子在做垃圾回收。孩子們收集的這些垃圾都將被專業回收,根據廢品重量還可為班級積分,最終成為班費。
今年9月份新學期開始之際,建蘭中學里多了一處家寶兔資源回收站,每個教室里還配上了藍、綠、黑三種顏色的垃圾桶,分別代表可扔塑料類、廢紙類、其他類垃圾。正是這3種顏色悄悄改變了孩子們的習慣。
建蘭中學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黃展稱,“為了響應國家環保事業和政府號召,學校把垃圾分類與課程改革結合在一起,把它當作一項課程來建設。在引進回收公司家寶兔的同時,我們也啟動了垃圾分類課堂,通過班會、晨會、學校年級組會議,對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
因為垃圾回收,建蘭中學七年級7班幾乎在每周的學校晨會上都會被表揚,班主任李老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班級里有40多名學生,他們來自20-30個不同的社區,目前來看真正把垃圾分類、回收做得很好的并不多,當孩子們主動把家里的一些可回收垃圾帶來學校的時候,這件事情的效果就放大了很多倍。
從最初對分類投遞回收的懵懵懂懂,到如今建蘭的孩子們在可回收資源上已經非常專業——可樂瓶里的飲料沒倒干凈,不能回收;牛奶盒沒洗好、撕開、晾干,不能回收;礦泉水瓶沒捏扁撕去包裝紙,不能回收……有些孩子搞衛生時間晚了錯過垃圾投放的時間,為了讓班級積到分會把垃圾帶回家,第二天再帶到學校投放。不僅是在學校,他們還把這一習慣帶到公共場合,會主動去撿公共區域垃圾桶里的可回收垃圾,把它們進行回收;有些班級在外面的場地參加運動會,會自備三類垃圾袋,方便同學們進行分類投遞,結束了再一一打包好帶回學校處理。
家寶兔回收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從9月起至11月初,建蘭中學投遞的可回收物品總量達到3255.7公斤,平均每周465公斤。建蘭中學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黃展坦言,剛開始確實是有點擔心孩子們堅持不下去,但孩子們做得遠比想象中的好,他們的接納程度很高,只要我們給一個好的榜樣、好的環境,他們就能夠做到,現在轉身變成了家長的榜樣。我們也希望從“小學校”把這一環保理念慢慢輻射到“大社會”。
“政府-企業-社會”,可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將在杭城迅速鋪開
提起垃圾分類、回收工作,早在2015年,臨平街道荷花塘社區就已經開始“使力氣”了,社區書記吳軍回憶道:“早前,我們做過一個測算:社區的垃圾50%是濕垃圾,當時我們做了一個廚余垃圾的分類試點,效果還不錯。但是時間久了,我們發現其實還有一半的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包括低價值的垃圾,家用電器、大件垃圾等等,所以后來慢慢地開始了和虎哥回收的合作,這樣就解決了干垃圾的回收問題。濕垃圾我們通過分類、回收以后做成肥料;而可回收的干垃圾,包括有害垃圾就通過虎哥回收。”
原本以為在老小區推行互聯網模式的垃圾回收并不好推進,實際效果卻遠遠超過了預期,居民的理解度、配合度和參與度都很高。“現在我們發現,老小區有老小區的好處,因為老人家比較愿意節省,愿意把垃圾交給虎哥來回收,像年輕人的話可能就會直接把它們扔掉。”吳軍書記說。從去年虎哥在余杭區開始試點,荷花塘社區在全區的垃圾回收方面算是名列前茅,回收量和參與率基本都是第一。
今年年底前,荷花塘社區將把4個小區(荷花小區、格之林花園、新月花園、曙光嘉園)共3400戶人家全部覆蓋互聯網回收模式。“垃圾分類是一代人的工程,像我們現在對垃圾分類的宣傳都是對成年人進行的,我們必須把垃圾與我們的資源憂患意識結合起來。所以我們要把垃圾分類放到學校里去、寫入教材中,把它作為一個課程來做。這個意識必須從小培育。從小孩子開始的話,用不了20年,就不用我們再做這方面的教育了。”吳軍書記說。
便捷的回收模式、多樣的回饋形式促進下,老百姓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綠色發展的積極性被提了起來。目前,杭州已有200多個小區聯合政府、企業、居民力量,開展智能垃圾分類試點,利用二維碼、物聯網、積分兌換等手段,提高垃圾分類與回收參與度和準確性。“政府-企業-社會”共同運作的可再生資源回收模式,正在快速鋪開。據了解,余杭區已與“虎哥回收”簽署框架性合作協議,計劃2018年2月底前建成“虎哥回收”服務站200個,服務居民總數將達20萬戶。
另從杭州市商務委相關職能處室了解到,政府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再生資源回收政策意見,今后幾年將加快推廣先進回收模式,提高“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覆蓋率,培育一批再生資源回收示范龍頭企業,爭取在居民小區和有條件的單位普遍設置回收網點,以便市民群眾交售再生資源,促進垃圾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工作。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