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嘉興史話》這部著作就是因運河而起、為運河而生的,更是希望我們汲取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促進黨校事業更加蓬勃興盛。”昨天上午,談起秀洲區委黨校歷史上第一部著作《大運河嘉興史話》的成功出版,全程參與編寫的秀洲區委黨校副校長李昌衛表示,該書凝聚了區委黨校的心血,是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推動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創舉。
據了解,《大運河嘉興史話》由秀洲區委黨校編著,共分為嘉興運河的歷史、流域、文化、風物四個主體部分,是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展示嘉興大運河文化的書籍。該書通過“史”和“話”結合的方式,緊扣大運河的“景”“情”“魂”“趣”,運用獨特視角、通俗筆法,將大運河的歷史淵源、綿長情思和時代脈搏加以梳理記述,既有“史”的嚴謹,又有“文”的趣味,是一部走近大運河、探尋大運河、讀懂大運河的生動讀本。
為什么要編寫這樣一本書呢?李昌衛表示,區委黨校2017年與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簽訂教研合作協議,通過建立長期、全面、深入的戰略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進理論研究和秀洲經濟社會的發展。“2020年初,浙江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提出有一項‘文化發展創新與文化浙江建設研究中心’項目,需要開展課題研究,我們區委黨校自告奮勇,主動承接了這個項目。”李昌衛說。
那么,要以什么內容為切入點呢?“以運河為代表的江南水鄉文化是嘉興文化的重要內容,經過多輪頭腦風暴,我們確定了以此作為項目研究的切入點。”李昌衛表示,2021年2月,《大運河嘉興史話》編委會正式成立,并在實際運作中進一步充實力量,由時任省委黨校社會學文化學教研部主任李濤任主任,區委黨校杜建新、李昌衛、劉景春任成員,崔泉森、顏偉光等嘉興文化界知名運河研究專家任顧問,并聘請秀洲區文化界人士韓建忠、沈志榮參與撰稿,原嘉興市政協副主席馬玉華等任專業指導,秀州區委黨校全體教師作為編輯。
“收集、整理和研究運河文化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李昌衛介紹,在編寫《大運河嘉興史話》過程中,編撰人員通過查資料、采風、采訪,實地踏勘、收集整理、多次研討和反復修改,不斷推敲,數易其稿,歷時近兩年終于完稿。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運河沿線兄弟黨校的大力支持。內容涵蓋大運河沿線一公里范圍內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故事傳說、風土人情,力圖以立體多維的視角,用史話的筆法盡可能全面地展現運河文化。
大運河作為聯動秀洲發展的軸線與動脈,是貫穿歷史的文化紐帶,更是獨一無二的寶貴資源。今年9月,秀洲區委十屆三次全會提出:以運河綜保工程為牽引,把嘉興運河灣新城打造成世界級濱水人居文明典范,這標志著秀洲城市發展由“摩爾時代”“秀湖時代”邁入“運河灣時代”。而《大運河嘉興史話》的出版與秀洲區的擘畫不謀而合,本月,區委讀書會上作為配套會議資料發放。
“《大運河嘉興史話》從學術的角度全面展現了嘉興大運河獨有的人文價值,同時收錄了嘉興大運河的相關研究文章,以學術為基底,做到了學術與通俗的有機融合。同時,《大運河嘉興史話》從現實的角度全面展現了大運河嘉興段獨特的人文魅力,由長虹橋開始,由北往南,沿京杭大運河展開,對嘉興大運河沿岸的非遺傳承、民俗風物、風味美食、地方特產等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對嘉興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了充分挖掘,展現出秀洲在發揮大運河為代表的水系作為城市旅游廊道、經濟廊道、生活廊道、文化廊道、生態廊道的功能,以及圍繞大運河遺產保護帶開展的綜合性治理與保護。”李昌衛說。
“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既需要載體更需要表達。《大運河嘉興史話》就是大運河嘉興段文化的集中表達,秀洲區委黨校在大力整合資源、廣泛收集資料、精心組織編寫、認真推敲審定的基礎上形成書稿,作為縣級黨校,秀洲區委黨校有此文化表達的擔當已然不易,集體攻關出版成書更值得點贊。”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副校長陳立旭對《大運河嘉興史話》的出版給予肯定。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