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椒江區農水局的工作人員對內陸漁船進行檢查和秩序管理。 (資料圖片)
據調研,內陸漁船捕撈的重要經濟價值品種是刀鱭,一艘6米左右的小船一年純收入在10萬元上下。3月至6月的禁漁期,恰恰是刀鱭的漁汛,失去該段時間的捕撈收入,對漁民收入影響較大。
今年開始,臺州對母親河椒靈江水域禁漁。那么,一直從事內陸捕撈的漁民該何去何從?我市除了出臺相關補貼政策,正多方引導,減船轉產,既保護母親河生態環境,又讓他們平穩轉產,實現共同富裕。
從捕魚到養殖,好政策+自身努力
“禁漁之后,我們到底能做點什么?要干些什么呢?”
“我們需要政府和社會幫忙。”
“這次真的要轉行了。”
今年初,當“禁漁令”頒布時,這些漁民就面臨轉產、轉業的選擇,他們難免心慌、困惑,也充滿期待。
這些漁民上岸之后,主要是一時難以適應新的行業,而且目前的工作現狀也存在一些困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做了一輩子的營生,最終還得回歸到這個老本行。”
“減法”的目的為了“加法”。據臺州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執法隊政委何賢慶介紹,截至目前,全市范圍內,還留有74艘內陸漁船,大部分簽訂減船轉產協議。為了不降低漁民收入,我市積極引導漁民參與大黃魚養殖或者與其他海洋漁船合股,充分發揮其專業技能。
據記者調查,這些內陸漁船大都集中在椒江章安、前所一帶,共有47艘,現在按照禁漁令,已全部停產。椒江海洋與漁業執法大隊大隊長徐劍昀介紹,這47艘漁船中,有39艘已領取政策規定的補貼,漁業管理部門正安排拆解工作,其余8艘船齡小、質量尚好的,除個別在簽訂承諾后,允許在椒江三橋以西,在非禁漁期時間捕撈小白蝦等水產品,大部分被海洋養殖企業收購,用于養殖輔助工具。
“多方引導,幫助他們謀求出路。”從內陸走向海洋,從捕撈轉到養殖。徐劍昀說,椒江這些減船轉產的漁民不等不靠,有些直接到海洋養殖企業務工;有些自發組織起來,自籌資金,打造新的船只,入股大陳黃魚養殖,“這既充分發揮其專業技能,還解決了部分老漁民的就業。”
今年50多歲的浙漁19027船主徐先寶,當了一輩子的漁民,對未來的致富路怎么走,他信心十足。漁船“改行”內河運輸,專門為海洋漁船或港口船只提供生活服務,“老漁民能否成功轉身,需要有政府的好政策,還需我們自身的努力。”
全域禁漁,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
據何賢慶介紹,像省內其他內河一樣,在椒靈江水系,不同縣(市、區)過去也都在經常性開展禁漁行動,時間和區域范圍各不相同,但目標是一致的。
因此,禁漁的效果如何,能否實現生態保護的目標,成為市民關注的重點。仙居縣農業行政執法隊執法三隊負責人朱奎說,為更好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母親河的生態環境,仙居眼下有7個民間“護漁隊”,他們護漁積極性很高。
這幾日,省農業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保護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劉金殿率隊到椒靈江水系做資源調查活動。
調查組在椒靈江三江口(靈江、永寧江、椒江匯合處)取樣時,劉金殿解釋說,禁漁期之所以選擇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就為了保護魚類繁衍。“在此時間段禁捕,就保護了魚類的產卵場,保護即將產卵的親本及幼體,促進資源補充提升。”
讓魚類休養生息、增加繁殖速度。一位自稱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網友“臺州之子”發帖說,由于人類的過度捕撈,導致很多魚類種群滅絕,禁漁期除了讓魚類物種恢復以外,也是為了保護物種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記者了解到,省級調查組曾在8月份對椒靈江做過一次取樣調研,相關的數據還在整理之中,“禁漁后,江里的魚類明顯增多。據不完全統計,至少目前椒靈江水系的水生生物多達70余種。”在現場,一位調查員透露說。
同時,調查組還對椒靈江水質狀況進行了取樣,不久將予以公布。“保護生態環境非一朝一夕,長江十年禁漁,生態環境肯定會徹底扭轉,我們也需要多年努力,臺州母親河才顯得更健康、更美麗。”何賢慶說。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