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梅花”來勢洶洶,連日來,越城區各部門嚴陣以待,全面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全力做好防臺抗臺工作。水利部門更是吹響防抗臺風的戰斗號角,運用數字化防控智慧平臺,通過檢查薄弱環節、調動物資等方式提前做好各項預案和準備。
打有準備之仗
緊急吹響集結號。越城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以下簡稱區農水局)第一時間印發《水旱災害防御應急工作預案》,要求相關人員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值守和領導帶班制度,保持高度警惕,嚴密監視臺風動向,實時掌握臺風情、水情、雨情、工情等,及時與氣象部門加強動態會商,科學研判防抗臺風形勢,同時利用好智慧水文系統,保持信息暢通,確保數據實時上傳。
從9月12日中午開始,相關人員科學分析研判了臺風可能帶來的潛在隱患及主要風險點。針對“梅花”有可能帶來的災害性天氣,相關人員對水利工程進行“回頭看”再檢查,特別是對全區的海塘、水庫、山塘、堤防等重點部位和存在的薄弱環節,開展全方位無死角地毯式排摸,及時排除隱患。同時,要求海塘巡查人員高標準落實24小時巡查制度,提早關閉3個沿塘旱閘、通道,落實11艘涉海漁船管控。在建重大水利項目全面停工,落實臨時設施、營地的加固防護,做好人員撤離等工作。
相關人員還對種子應急儲備倉庫等開展臺風預防檢查,確保種子儲備安全;提醒農戶做好水果蔬菜搶收工作,落實畜禽和水產養殖場棚舍加固工作。同時完成各類防汛搶險物資清點,一旦遇到險情可保證防汛物資調得動、用得上。
9月13日11時,區農水局將水旱災害防御(防臺)應急響應提升至Ⅲ級,要求全體工作人員按照各自應急工作職責做好水旱災害防御應急工作,切實做好各項防汛指令、防汛信息的上傳下達。至昨天(14日)下午已發布臺風預警信息3500余條。
確保古城安全
去年強臺風“煙花”來襲,古城曾一度陷入“大水圍城”的境地,各部門合力調度和全力保障,最終越城通過聯合作戰打出一套“控、排、疏”戰澇組合拳,古城沒有發生嚴重內澇。
面對“梅花”有可能帶來的強降雨,為確保古城安全,連日來,越城區水利、行政執法等部門提前謀劃。“要確保古城9.09平方公里內,173處文物無一進水,不發生嚴重內澇災害,百姓生活也不受太大影響。”越城區農水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為了戰“梅花”,古城范圍內6個節制閘提前排水,有效降低了內河水位,13日至14日,在節制閘全面開啟的情況下,古城內河水位下降大約60公分。此外,區農水局工作人員重點對稽山橋閘、都泗門閘、北海橋閘、太陽橋閘進行實地巡查,在古城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設置了強排點,一旦有需要,各個點位強排車同時作業,可實現每小時1萬立方米的強排效果。
“防臺效果是對我們平時點點滴滴工作的檢驗。”區農水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從2016年起,越城區對所有平原河網進行清淤,總計清淤1100萬立方米,大大提高了河道的行洪排澇能力。近幾年,越城區重點著手改善城市排水能力,全力推進新三江閘、馬山閘、曹娥江東排、曹娥江綜合整治等省級“百項千億”防洪排澇工程和重大水利項目。
智慧系統成利器
提前排查隱患,實時監測預警。記者注意到,在此次抗擊“梅花”過程中,利用數字化平臺,越城區防臺抗臺變得更加“智慧”。
在一張為防汛量身定制的動態“地圖”上,只需在后臺輕松點擊,就能通過手機、電腦屏幕便捷查看全區內的所有河道實時水位、區域降雨量、山塘水庫蓄水率等信息。近年來,越城區農水局大力推進數字化改革,特別是去年升級完善了區智慧水文防汛信息系統,涵蓋水災害防御、江河湖庫保護等功能模塊,集成全區1000多條河道水位監測數據及應急管理預警信息。借助智慧巡河GIS動態監管平臺,在臺風來臨前,區農水局就對古城河道展開拉網式數字巡河,實現積水點精準定位、24小時動態監測。
在此次抗擊“梅花”過程中,越城區農水局還實現了這套智慧系統和各個鎮街的共享,鎮街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就能實時掌握各類動態,建起了“數字堤壩”。有鎮街負責人表示:“以前臺風天我們一般要實地巡查,發現、反饋問題都需要時間。現在有了數字化平臺,利用智能感應設備,哪里有積水、哪里有內澇,全都一目了然。”
智慧系統還用在了近幾年新建的重大水利工程當中,如馬海閘和馬山閘等泵閘站實現了數字化遠程智控,管理員動動手指就能泄洪。在此基礎上,越城區根據氣象預報及降雨情況科學開展蓄泄調度,進行預泄預排,為臺風期間可能出現的強降雨騰出容量。自9月12日12時至13日16時,全區各泵閘排水達5364萬立方米,其中新三江閘3160萬立方米,馬海閘368萬立方米,馬山閘1836萬立方米。自09月12日12時至14日15時,全區各泵閘排水累計達9245萬立方米,其中新三江閘5377萬立方米,馬海閘1132萬立方米,馬山閘2736萬立方米。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