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在前兩輪貴州省赤水河全流域水生態調查的基礎上,近期將開展第三輪(8月)、第四輪(10月)水生生物采樣并完成鑒定。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作為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技術支撐單位之一,全程參與考核辦法及評分細則的起草與完善工作,并結合已有工作基礎,組建院內工作專班,開展區域水生態綜合評價、考核等級劃分等評分方法研究,協助開展水源涵養區劃定與監測評價,探索開展赤水河流域(貴州段)水生態調查評估。
在長江流域開展水生態考核試點,是為補足生態保護短板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今年4月20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動員部署會,要求扎實做好水生態監測、科學開展水生態評估、夯實水生態考核基礎。
為了將研究工作做深做實,按照長江流域水生態調查及考核評估相關技術要求,環境規劃院依托地方實踐項目,聯合中科院南京地湖所,在貴州省赤水河流域開展全流域水生態調查,深入赤水河干流及12條支流進行實地踏勘,綜合考慮監測點位的代表性、可比性、可行性、一致性,經專家論證,最終確定了30個調查點位,以及包括水生生物、水生境、水環境、水資源等在內的12項指標,每季度監測1次,全年監測4次。
今年上半年,技術團隊共出動30余人次,歷時20余天,開展了兩輪現場調查。今年3月,完成第一輪水生生物采樣,4月完成生物鑒定;受疫情影響,第二輪水生生物采樣于6月中旬完成,7月完成鑒定。同步收集2021年植被生長季生態參數的遙感數據,以及魚類、生態流量、自然岸線率、水源涵養區生態系統質量等指標數據。為探究水生態狀況,技術團隊以生物學污染指數(BPI)、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科級敏感指數(BMWP)、硅藻指數、生物完整性指數(IBI)及《2020年重點流域水生態狀況調查監測方案》《河流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指南》等相關文件為參考,融合形成了符合流域特點的采樣及評價方法。通過兩輪次調查,共鑒定浮游植物112種、浮游動物43種、著生藻類105種、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87種,均以清潔水體指示物種為優勢種,水生態質量大多為優秀和良好狀態。
為掌握人類活動對流域生態環境影響,技術團隊與生態環境、財政、農業農村、住建、水利、林業與草原等部門開展座談,實地調研仁懷市、習水縣流域白酒廢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治理情況,深度對接赤水河流域中央資金涉及項目建設及實際運行情況等,獲取了第一手資料,為問題發現和推動解決提供參考。
下一步,環境規劃院將穩步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考核試點相關工作,加強赤水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狀況研究,為長江流域水生態調查及考核評估相關工作提供基礎技術和案例支撐。
凡注有"浙江在線"的稿件,均為浙江在線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浙江在線",并保留"浙江在線"的電頭。
新聞熱線:0571-85310331 網站電話:0571-85361818 網站總監:龐世豪
服務百姓、貼近政府、打造權威媒體。